请介绍二战后日本土地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土地制度改革
日本政府低价收购地主的土地再低价转让给农民,是一种非暴力的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手段(与我国打土豪分田地相比),实行粮食补贴,效果是解放生产力,迅速在战后恢复了粮食生产,为重振日本经济打下了基础
选修课上讲的,我只记得这些,错了别怪我
第一, 否定天皇专制制度, 修改宪法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 是日本国体的核心问题。明治维新后, 天皇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并被“神化”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宗明义地宣布:“大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的” 。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元首; 拥有裁决法律、拟定法律的权力; 军队归天皇统帅, 议会是对天皇负责的附属品; 内阁的组成由天皇决定。可见天皇制是日本政治制度的基础。1946年1月1日, 在美占领当局的监督下, 天皇被迫向全国人民宣布“天皇神格否定宣言” , 第一次把自己降为“人” 。这对日本人民在精神上是一次大的解放。1947 年4 月3 日, 新的《日本宪法》正式施行。从总体上说, 这是一部反封建、反军国主义、反战争的和平宪法, 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使日本由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国家转变成一个以天皇为象征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这一民主化改革协调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 缓和了已激化了的阶级矛盾, 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 对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 农地改革
战前, 日本农业非常落后, 农民生活十分困苦。明治维新触及到土地问题, 但很不彻底。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大批自耕农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破产, 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集中, 少数地主仍占有大量土地, 使阶级矛盾日益尖税, 经济发展受阻。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摆脱国内的困境, 从而走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农地改革是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化改革中, 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一项改革, 始于 1947 年, 结束于 1949 年。农地改革法案规定出租土地一公顷以上者为经营地主及寄生地主, 一公顷以上的租佣土地强行收购, 一公顷以下租佃土地的地租最高不得超过农产品收获总量的20 % , 这一改革使地主被迫交出194 町步地, (占全国耕地的81. 7 %) 这些地主交出的土地大部分转到农民手中。农地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农村的半封建土地所有制, 寄生地主作为一个阶级迅速消灭, 铲除了军阀主义、法西斯主义存在的最主要的土壤, 消灭了农村中的半封建主义的
生产关系,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日本农业迅速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三, 解散财阀和整肃运动
日本的财阀形成和发展有很长的历史, 早在德川幕府时他们就是巨商富贾, 以后在明治政府的扶植下, 成为享有特权的“政商” , 发展到近代垄断资本后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财阀既是日本军国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也是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有力支持者, 战争大大加速了财阀资本的积累和集中, 使他们大发横财。战后, 要使日本经济民主化, 解散财阀势在必行。1945年11月, 盟军总部发出冻结三井、三菱等十五家大财阀资产的命令, 1946 年4 月成立“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强行拍卖、处理财阀及控股公司掌握的股票, 切断资本内部的相互联系, 解散控股公司, 限制持股额,使股权分散。1947年9月解散了三井物特产公司和三菱商事公司。在此期间, 还公布了针对财阀的《禁止垄断法》和《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 。通过此项改革, 打破了家族主义的经营方式, 促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造成了一个竞争、开放的经济环境。整肃运动从1946年1月至1952年4月, 前后历时六年多。它是一场由美占领局发动和领导的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大规模清洗运动, 是战后民主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整肃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在运动中一大批原来处于较低职位的年轻干部被破格提拔到企业最高领导岗位上来。这些人具有经济和经营管理的专门知识, 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后, 大胆引进美国的先进的技术, 积极采用欧美型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大力推进企业的现代化, 对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重建作出了贡献。此外, 整肃运动还促进了美国对日本提供经济援助。由于战败, 日本经济空前混乱。美占领当局认为, 要顺利推行占领政策, 必须给予日本最低限度的援助。但由于美国人民对于日本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仍有憎恶感, 因而在政府内部, 不同意提供经济援助的人占多数。因此, 要改变美国朝野对日本的印象和态度, 就需要惩处军国主义分子, 铲除与日本军国主义关系密切的旧势力, 起用亲美的、具有西方民主色彩的一代新人, 推行以美国为楷模的民主化改革。美国占领当局一手搞起来的整肃, 正是为开辟美国对日经济援助铺平了道路。而经济援助对
战后初期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
除上述几项主要改革措施外, 日本还进行了“劳动改革” 。在文化领域, 采取了美国“六· 三· 三· 四”的教育制度, 禁止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在军事上, 解散了军队, 规定日本的军费开支必须保持在国民总值的百分之一以下, 这使日本节省了大笔的军费开支用于经济发展。所有这些民主化改革, 冲击了日本的旧制度, 使日本从封建法西斯军国主义时代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时代。
日中经济评论家西忠雄认为,“富庶的农村是日本社会长期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1947年到1950年的日本“农地改革”(土地改革),让日本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在城里人还没有找到稳定的生活的时候,农民有了地,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日本是农民先富了起来。
土地改革的功勋与遗产
二战刚刚结束,日本就在麦克阿瑟主持之下进行农地改革:由政府将194万公顷地主的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有的地方仅相当于一双靴子或一袋烟钱),卖给420万户农民。
鉴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扩大、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功劳,日本首相吉田茂曾称之为“非共产主义世界进行得最彻底的土地改革”。
但是由于土地规模较小,随着战后经济起飞,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农民和城市工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以至于世界
银行的专家以及日本经济学界重新反省农地改革,认为它是“占领军的绝对权威和知识官僚误解情热”结合的产物。
农业基本法的初衷和实践
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成为日本农业政策的转折点。它的初衷是通过土地规模的扩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缩小农业和工业间的收入差距,增强日本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但是实际采取的措施却使这个目的落了空:他们用保护农产品价格的办法来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关税和补贴,农产品的价格是上去了。但这样以来,即便小规模、低效率的农户也发现,他们自己耕作稻米要比从市场上购买合算。由于他们宁可兼职务农也不愿退出市场,通过规模扩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只能成为善良的愿望。
保护的结果使农业的地位不是加强了,而是削弱了:日本的食物自给率从1960年的79%,30年后下降到了不足40%。
新农业基本法也成一纸空文
为了扭转日本农业的“悲惨”局面,1999年日本又通过一部新的食料、农业、农村基本法。从名称可以看出不仅农业、而且食物和农村也很重要的意味。其中一项明确的指标是希望5年之内将食物自给率提高5个百分点,即从40%提高到45%。但是5年之后,1个百分点也未能提高。
保护最严重 竞争力最弱
日本可以说是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最高的国家:小麦210%,大米490%,花生500%,一种魔芋竟然高达990%。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按卡路里计算,一度高达66%的食物依赖外国。
在WTO农业领域的谈判中,日本因其超高保护经常被人戳脊梁骨;而在近年来同周边国家FTA或EPA的谈判中,屡屡因农业问题影响进度,国内经济产业界批判的声音也越来越强。
同时还有消费者不满:如此保护,既没效率,也不公平。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亚洲研究所今井健一曾嘲讽日本农业:“再保护下去,就彻底消灭了。”
农业的衰退令人心寒
除粮食自给率由79%降至40%以外,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也从1946年的30%,降到1960年的10%,再落到2002年的1%;从业人员从1400万人降到280万人,就在这其中,把农业当作副业的占70%,年龄超过65岁的占60%。日本学者戏称之为“三襁”农业:农村只剩老爷爷、老奶奶和小孩子了。
土地荒废非常严重。这些年荒废230万公顷,远超过土地改革从地主那里解放的190万公顷。据原日本农林水产省官僚、现产业经济研究所的山下一仁计算,现在日本的480公顷农地,只有全部用来种土豆,才有可能养活日本人;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每人每天的口粮要削减三分之二才能应付。恐怕那就是我们过去“勒紧腰带过日子”的滋味了。
财政和消费者负担沉重
OECD有一个PSE�生产支持估价�指标,专门用来计算对农业价格支持(内外价格差乘以生产量)中消费者和纳税者的负担比例。从1986年到2002年,美国消费者的负担从47%降至38%,欧盟从85%降至57%,而日本一直高达90%。到过日本的人不少都会对其农产品不可思议的高价格感到震惊,而中国人因为反差太大,更容易产生吃面条犹如吃金条的错觉。
日本农业保护给财政压上了沉重的负担。每年因关税导致的价格支持约5万亿日圆,消费者负担为5千亿日圆。价格支持之中很大一部分被农药、化肥等企业拿去了,真正变成农家所得的只有四分之一。
日本农业基本法的起草者之一、后来多次参与WTO谈判的资深官僚小仓武一有番话,颇能说明日本农业困境:“在国际舆论中留下这么坏的印象,在世界自由贸易中付出了被深深孤立的代价,终日生活在莫名的恐惧之中,生怕输入稻米农民就将毁灭,主食供应会完全让渡给外人之手……日本今天的现状,真令人忧虑。一些人以食物安全保障为借口反对大米输入,但在自己生产的稻米比国外贵7、8倍的情况下,还有何安全保障可言?”
规模扩大 成本降低
日本的农家规模战后四十年间仅从0.9公顷扩大为1.2公顷,增长率为36%,如果将面积较大的北海道除外,那么增长只有17%,而与此同时,美国农家的规模扩大10倍,欧洲比如法国也扩大了150%。日本农家规模只有美国的1/127,欧盟的1/20-1/45。
日本国内增强农地流动性、扩大农家规模的呼声很高。一些专家甚至建议征收农地特别保有税,促使效率不高的小规模农家退出。据计算,如果未满3公顷的农地之中有80%流动,那么农家规模就会扩大到15公顷。
规模扩大除了降低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效果是可以进行结构改革,把对农业的间接支持变为对农家的直接支持,这样可以大幅降低财政负担,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规制缓和 企业参入
曾任日本农林渔业基本问题调查会会长的东 精一认为:“日本农业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农民都是单个小业主,因此农业政策必须把农业企业家的培育、鼓励企业家介入农业当作首要目标。”
这种观点正在转化成具体的政策。一度非常严格的规制出现缓和的迹象,而一些改革特区、农业特区的出现,预示着农业正在走出改革的禁区。
工商企业对农业的兴趣也在增强。以工业机械知名的高科技公司欧姆龙已在农业领域小试牛刀:它的一个玻璃温室大至7公顷,完全由自己研发计算机设备控制,生产一种特殊的西红柿;卡高米公司现在的西红柿产量已达7000吨,占日本的总产量的1%,他们计划到2007年将产量提高到目前的3倍,达到2万吨;餐饮连锁巨头和民已经把经营链条向上延伸至农产品种植养殖;而一家人才派遣公司帕索那竟在有日本华尔街之称的东京黄金地段大手町搞了一个城市农场,以培养专门农业人才。
转守为攻 通过竞争走向繁荣
日本传统农业政策的特征是守:政府通过和农协谈判确定米价;提高农产品关税保护国内市场;不问规模大小、效率高低,大水漫灌对农业进行补贴。
但是现在业界认识到,守下去是死路一条。他们开始调整政策,通过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的扶持,试图使日本农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日本的茶叶、水果、精美点心已经出现在香港、台湾、上海、北京、新加坡等地高级商橱,凭借其优异品质成为追求生活质量一族的新宠。日本农林水产省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走出去”计划。
小仓武一对日本农业的概括,可谓反映了业界的心声:“日本农村是丰盈了,但代价是农业失去了竞争力。再用温暖的臂膀保护下去已经不行了。不是一味叫喊反对输入,而是该认真考虑通过自由竞争锻造强力农业、从根本上脱胎换骨,走向真正重生的时候了。”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中国和日本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日本是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不同:中国农业2001年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15%,相当于日本1910年前后的水平,日本现在的比率是1%;劳动力情况也不同:中国农业劳动力占50%,而日本还不到5%。
但中国农业和日本农业又有相似之处:每家每户土地规模都比较小,日本每户平均1.2公顷,中国户均0.3公顷 ;劳动力素质堪忧:日本是“三襁”(爷爷奶奶孙子),中国是“三八六一部队”(妇女儿童);农业都是弱质产业,国际竞争力低下:日本农产品是天价,中国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也已经超过国际市场。
日本当初农业政策目标有两个,一是缩小农民和工人收入差距;一个是缩小农业与工业效率差距。通过关税和补贴,第一个目标实现了,农业家庭的平均收入甚至高于城市居民;但代价是第二个目标:农业衰弱了,竞争力降低了,效率差距更大了。不仅消费者和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国家产业、贸易政策调整,也被套上枷锁。
以日本财力之雄厚、农业比例之小,措施失当尚且造成严重后果,其中教训值得反思:日本的代价我们付不起,也不应该付。鉴于我国农业生产率只有先进国家的1.4%,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将有限的资源有效地用在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上,将是我们政策选择面临的严峻课题:只有这样,农民收入提高才具有坚实的基础。
2 http://www.51ks.com/lib/lib.asp?class=3&id=1725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土地制度
并非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
马 晔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P.89介绍了明治维新的措施,“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首先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正式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这使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得到确立,而不是有些教师、学生认为的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师生的误解那是囿于明治维新的措施总体上是资本主义的,而土地制度却是个例外。其实,明治政府在1872年开始土地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定土地所有权——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1873年,政府又颁布了地税改革条例。地税改革后由于租佃和地税相当于全年收获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还保留着封建的因素,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封建生产关系在农村还占着统治地位。广大农民被牢牢套上租佃剥削的枷锁,使明治维新时未能出现象西方国家原始积累时期那样,源源不断地出现大量离开农业生产流入城市劳动市场的产业后备军,这也阻碍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充分展开。结果,日本资本主义的积累依靠国内市场的增长,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那么,日本的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又是何时、如何确立的呢?下面请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下卷)中的有关论述。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确立的近代土地所有制,是寄生地主制。它是天皇制的阶级基础之一,也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滋生土壤。占领当局在《农民解放令》中宣布:“日本的土地制度是封建性的,必须进行改革”。从1946年10月开始,到1950年底,根据农地改革法案,寄生地主的全部出租土地,在乡地主 一町步(约合14.8市亩)以上的出租土地中的194万町步,转卖到农民手中。土地转卖是按战前价格执行的,因此,战后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已使土地转卖几乎是无偿转移。虽然地主对农地改革不满,并有些反抗,但在占领当局监督下,广大人民群众热情支持,成立了各级“农地改革委员会”,将地主的反抗强行压制下去,使农地改革得以顺利完成。
日本土地改革具有扫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意义,是一次不流血的资产阶级的和平土地革命。农地改革对日本军事封建资本主义的基础,即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进行了根本改革,完成了自明治维新以来尚未完成的资产阶级土地革命。同时,农地改革为战后日本经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农业发展方面,农地改革是绝大多数佃户变成了自耕农,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收入,有助于土地改良、科学种植以及扩大市场,为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日本的农地改革是日本战后经济民主化改革的两个主要内容之一,使日本的土地制度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并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金沙中学)
日本政府低价收购地主的土地再低价转让给农民,是一种非暴力的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手段(与我国打土豪分田地相比),实行粮食补贴,效果是解放生产力,迅速在战后恢复了粮食生产,为重振日本经济打下了基础
济评论家西忠雄认为,“富庶的农村是日本社会长期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1947年到1950年的日本“农地改革”(土地改革),让日本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在城里人还没有找到稳定的生活的时候,农民有了地,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日本是农民先富了起来。
土地改革的功勋与遗产
请介绍二战后日本土地改革
二战刚刚结束,日本就在麦克阿瑟主持之下进行农地改革:由政府将194万公顷地主的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有的地方仅相当于一双靴子或一袋烟钱),卖给420万户农民。 鉴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扩大、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功劳,日本首相吉田茂曾称之为“非共产主义世界进行得最彻底的土地改革”。 但是由于...
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对农业进行怎样的改革
为了确保日本不再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使日本政治适应美国的战略需要,美国从1945年开始就着手将各项民主改革法律化,力求通过立宪的形式彻底改造日本的政治制度。占领初期,麦克阿瑟就要求新组成的日本政府组成修宪班子,并提出修宪的基本原则是:在修改后的宪法中,日本政府不应再对天皇而应对一个具有广泛性的、在投票基础上...
列举二战后日本实行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农地改革是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化改革中, 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一项改革, 始于 1947 年, 结束于 1949 年。农地改革法案规定出租土地一公顷以上者为经营地主及寄生地主, 一公顷以上的租佣土地强行收购, 一公顷以下租佃土地的地租最高不得超过农产品收获总量的20 % , 这一改革使地主被迫交出194 町步地, (...
二战后对日本的处理
民主化改革则是二战后对日本处理的另一重要方面。在美国的推动下,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包括土地改革、解散财阀、确立劳动基本权等,这些改革为日本后来的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改革,日本逐渐从一个军国主义国家转变为一个民主国家,并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主要...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四个阶段具体是怎么的?
一是实行“倾斜”生产方式,以重工业为优先,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钢铁、电力、肥料四个关键性工业部门的生产,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复苏。 ?二是在农村实行了“农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日本政府把地主的194万公顷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有的地方仅相当于一双靴子...
土地政策对日本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可以说646年的大化革新沿袭了中国唐朝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优点,使得日本从农奴社会过渡到封建土地所有制。1688年的地税改革破除了寄生地主制的主要消极影响,但是也形成了天皇制下的政府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军国主义的扩张。而二战后的,土地私有化政策打破了财阀以及政府对于土地的绝对垄断地位。是有积极意义...
二战后日本经济政策的侧重点
1. 政治改革与调整 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深刻的政治改革,包括解散军事力量,建立新的民主政治体制,并实施法治。2. 经济政策的改革 经济领域,日本解散了财阀,打破了垄断,并分割大型企业,实施了土地改革,基本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分配。3.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在日本的经济复苏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战前后,日本农业政策是怎样的?
于是,日本于1920年推行租佃制改革方案和相关政策,强化佃耕权,最终新政却不得不暂缓实施。主要还是由于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加上缺乏土地、农具、资金等公共资源。不过,随着二战来临,日本国内急需满足战时代粮食资源,政府不得不牺牲地主阶级的利益,调整里农业政策。1932年,日本政府调拨了4.8亿日财政...
日本历史上的第三次革新是什么?第一次大化改新。第二次明治维新,第三次...
第四,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5、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经过明治维新而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
二战后的日本社会状况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罗伯特·埃德尔斯坦和让·迈克尔·保罗教授指出:“为取得成功,就必须立即进行广泛的体制改革,即创造性地打破阻碍日本经济复苏或经济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