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二战后日本实行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战后,美国推动和日本政府民主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二战后,美国推动和日本政府民主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后,为了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军事威胁,麦克阿瑟以本国政治制度为模式,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实施了大规模的民主化改革,力图将日本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麦克阿瑟在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革,其基本的依据和政策指导是美国政府颁布的两份文件。其一就是1945年8月29日由杜鲁门批准、9月22日发表的“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其二是同年11月3日发给盟军最高统帅的“有关投降初期占领和管制日本的基本指令”。麦克阿瑟采取的每一政策和措施都是在这两份文件的规范和指导下进行的。

  在“初期对日政策”中,美国政府首次全面制定了将要在日本实施的政策目标和改革的基本方向。文件表示:日本人民或政府发起的在政府形式方面的改革,凡旨在变更其封建主义和独裁主义的目的的,都将为盟国军政府允许并赞助。具体说来,这种所谓“政府形式方面的改革”,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主要包括:解除武装和国家的非军国主义化;惩办战犯;鼓励人民争取个人自由和民主进程的愿望。在经济方面包括:经济结构的非军事化;促进民主经济力量;恢复和平经济活动;赔偿和归还掠夺别国的财产和物资等。“初期基本指令”则详细规定了盟军统帅部应对日本实施的改革政策的具体步骤和细节。

  在上述政策指导下,从1945年9月开始,麦克阿瑟推行了大规模的民主改革,以便“最后建立一个以支持美国为目的而负责的政府”。具体说来,这些改革主要集中于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改革。麦克阿瑟实施了对日本法西斯的全面整肃政策,其目的在于清除日本政治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意识,使代表“日本人民自由意志”的新政治力量和新领导人能控制政权。整肃共分两个阶段,1947年1月以前主要是国家层面的整肃,此后扩大到社会层面。第一阶段始于1946年初,该年1月4日,麦克阿瑟颁布两个“整肃令”,其一宣布取缔一切鼓励军国主义、赞成或助长日本建立亚洲霸权的极端民族主义政党,其中包括大政翼赞会、黑龙会等27个臭名昭著的组织,2月23日,列入整肃名单的团体增加到147个;其二称为“解除公职令”,规定一切积极参与推进军国主义活动和军国主义团体的成员均在整肃之列,不得继续担任公职,对参加众议院选举的所有候选人进行甄别。政治整肃的结果对日本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凡1937—1945年间担任过内阁成员以及与“思想控制”有关的官员全部被清除出政府。整肃于1947年1月进入第二阶段,对象进一步扩大到地方官员、经济界和舆论界的头面人物,受到甄别的人数先后多达71万,其中20多万人受到整肃。1948年3月,整肃基本宣告结束。

  整肃的同时,麦克阿瑟认为:解散日本多达589万的军队和不计其数的准军事组织,是民主化政策能够实现的基本前提。因此,从1945年9月起,美国就着手解散日本军队以实现其非武装化。9月3日,盟总颁布《关于在日本某些地区设置盟国占领军,以及具体指导日本解除武装和复员的命令》。解散命令执行得非常迅速,到10月15日,麦克阿瑟宣布,日本全国武装兵力解散问题业已告终,日本军队不复存在了。1947年,日本在国外的300多万军队继续被遣返回国,作为军事强国的日本从此不复存在。

  此外,与处理纳粹战犯一样,盟总处治了日本战犯。1945年9月11日,麦克阿瑟宣布逮捕前首相东条英机等首批39名甲级战犯,年底又逮捕了104名甲级战犯;1946年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并开始审判战犯,1948年11月,法庭判决首批25名战犯中7人绞刑、16人无期徒刑,使战争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第二,社会民主方面的改革。麦克阿恐改革的最初着眼点就是在日本推行民主和自由。1945年9月10日,盟总发布的第一项改革指令,是“关于言论和新闻自由的指令”。随后,它又先后发布了《关于日本新闻规划的备忘录》、《关于废除对政治、公民、宗教自由限制的备忘录》、《废除对新闻、电影、通讯的一切限制的法令》等有关改革文件。10月4日,麦克阿瑟颁布《撤消对于政治自由和其他自由的限制的法令》,正式拉开了社会民主改革的帷幕。10月11日,麦克阿瑟在接见新任日本首相币原时,将这套政策概括为“确保人权的五大改革”,即男女完全平等、促进工人的团结和组织、教育的自由主义化、将国民从专制政治中解放出来、日本的经济结构民主化。五大改革指令的发出,是促使日本社会按美国意图走西方民主化道路的重要措施。

  第三,修改宪法,改造日本的政治制度。为了确保日本不再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使日本政治适应美国的战略需要,美国从1945年开始就着手将各项民主改革法律化,力求通过立宪的形式彻底改造日本的政治制度。占领初期,麦克阿瑟就要求新组成的日本政府组成修宪班子,并提出修宪的基本原则是:在修改后的宪法中,日本政府不应再对天皇而应对一个具有广泛性的、在投票基础上产生的选举团负责;天皇制的保留或废除由日本自行决定;今后可能设置的军事机构的首脑必须由文职人员担任。根据上述原则,日本先后于1945年底和1946年初提出两个修改宪法草案,但由于在天皇的地位问题上始终不合美国之意,美国决定干脆抛开日本政府,亲自负责修改宪法。1946年2月,麦克阿瑟同时规定了修宪三原则:(一)保留天皇制,但其权力必须受宪法的限制并从属于人民的最高意志;(二)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准备;(三)废除日本国内现存的一切封建制度。经过短短六天的准备,修宪班子就以美国政治制度为蓝本制订出了一部日本的新宪法草案,1946年3月5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该草案。同年11月3日,日本新宪法正式颁布并生效。


  新宪法除两项条款外,几乎完全是美国宪法的翻版。这两项条款是:变绝对天皇制为相对天皇制,规定“天皇是日本国之象征,是日本国民统合之象征,其地位基于国民之总意,主权属于日本国民”,废除枢密院、内大臣府等天皇的直属机构,首相由国会提名通过,内阁对国会负责;放弃战争权利,规定“日本国民诚实希求基于正义与秩序之国际和平,永远放弃由国家权力发动之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之交战权”。

  第四,解散财阀,实现经济生活民主化。财阀集团是战前日本最有势力的经济力量,控制和操纵日本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基本方向,是“日本最大的战争潜在势力,正是这些财阀使得日本的一切征服和侵略行为成为可能”。基于消灭日本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的考虑,美国将解散财阀、解散大的家族联合企业和分散日本经济权力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1945年9月21日,麦克阿瑟发布解散财阀方针的指令,要求日本政府消除经济生活中的垄断现象,鼓励并赞助在民主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工业、农业和劳工组织。随后,盟总责令最大的15家财阀汇报其营业内容与资本构成,宣布冻结全部财产。同年年底,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由财政经济专家组成的财阀调查团前往日本,随后又成立“控股公司清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解散财阀的工作。11月4日,在盟总指令下,日本政府被迫在一拖再拖之后提出了解散财阀的具体计划。1946年9月至1947年9月,盟总先后指令解散了83家大型财阀企业。1947年,日本政府分别颁布以限制与分割垄断企业为目标的《禁止垄断法》和以实现经济民主化为目标的《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先后解散了三井、三菱、住友等最大的财阀集团,限令财阀家庭的领导一律辞去其担任的经济职务。1948年以后,由于“冷战”爆发以及日本政府的敷衍塞责,美国放弃解散财阀的政策。因此解散财阀工作并不彻底,许多财阀得以保留,并成为后来日本垄断财团的支柱。

  第五,农地改革,摧毁日本经济的封建主义基础。土地问题是日本因明治维新不彻底而遗留下来的严重制约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由于少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人多地少的日本农村阶级矛盾十分突出。战后初期,粮食匮乏情况十分严重,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纠纷和冲突进一步加剧,租佃纠纷从战前的每年平均900余起激增到1945年的5171起。为了避免日本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大动荡,占领军当局决定立即在日本实施农地改革,以平息农民对没有土地的严重不满。1945年12月9日,盟总向日本政府下达《关于农地改革的备忘录》,要日本政府根除“那些长时期以来损害土地结构的恶弊”,限三个月内向盟总提交将土地从地主手中转让给耕种者的计划。1945年12月29日,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一份农地改革方案,但因该方案明显偏袒地主,遭到无地农民的强烈反对。在占领军当局的直接干预下,1946年6月30日,日本政府颁布第二份农地改革方案,并于10月份得到盟总的认可后开始实施。该方案规定:国家强行收购不在乡地主的全部土地;在乡地主超过1町步(折合15市亩)以上、自耕农超过3町步以上以及其他经由各级农地委员会决定的土地也均在收购之列;收购后的土地,按低价出售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原租佃农户有优先购买权;残留的出租地的地租由过去的缴纳实物改为缴纳现金,地租率水田不得超过产值的25%,旱地不得超过15%。农地改革虽未能彻底解决农村的社会矛盾,但它摧毁了日本军国主义赖以生存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助于社会进步和美国统治地位的巩固。


  另外楼主还可以看看这个链接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special/beifangsidao/detail_2010_11/02/2978779_3.shtml(从对手到跟班:战后美国是如改造何日本的? )

二战后苏联的迅速崛起和强大加上我们和越南东欧多国等先后建立了
共产主义政权,使的美国深感不安,意识形态的对立早在战前早就存在
美国为了抗衡苏联和遏止共产势力开始扶持日本和西欧主要的资本强国
这是最重要一点,其次日本在二战后受条约束缚,加之美国无可匹敌的
综合实力和对日本的驾御能力,美国并不怕日本重新抬头,加上日本
和美国都同苏联我们和南亚一些国家有矛盾冲突 共同的利益使之联系在一起
现在日和俄,中都还有领土,领海争议,互不信任感并没有减少太多
诸多因素加起来让美国开始不断扶持日本。

第一, 否定天皇专制制度, 修改宪法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 是日本国体的核心问题。明治维新后, 天皇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并被“神化”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宗明义地宣布:“大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的” 。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元首; 拥有裁决法律、拟定法律的权力; 军队归天皇统帅, 议会是对天皇负责的附属品; 内阁的组成由天皇决定。可见天皇制是日本政治制度的基础。1946年1月1日, 在美占领当局的监督下, 天皇被迫向全国人民宣布“天皇神格否定宣言” , 第一次把自己降为“人” 。这对日本人民在精神上是一次大的解放。1947 年4 月3 日, 新的《日本宪法》正式施行。从总体上说, 这是一部反封建、反军国主义、反战争的和平宪法, 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使日本由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国家转变成一个以天皇为象征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这一民主化改革协调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 缓和了已激化了的阶级矛盾, 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 对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 农地改革
战前, 日本农业非常落后, 农民生活十分困苦。明治维新触及到土地问题, 但很不彻底。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大批自耕农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破产, 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集中, 少数地主仍占有大量土地, 使阶级矛盾日益尖税, 经济发展受阻。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摆脱国内的困境, 从而走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农地改革是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化改革中, 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一项改革, 始于 1947 年, 结束于 1949 年。农地改革法案规定出租土地一公顷以上者为经营地主及寄生地主, 一公顷以上的租佣土地强行收购, 一公顷以下租佃土地的地租最高不得超过农产品收获总量的20 % , 这一改革使地主被迫交出194 町步地, (占全国耕地的81. 7 %) 这些地主交出的土地大部分转到农民手中。农地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农村的半封建土地所有制, 寄生地主作为一个阶级迅速消灭, 铲除了军阀主义、法西斯主义存在的最主要的土壤, 消灭了农村中的半封建主义的
生产关系,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日本农业迅速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三, 解散财阀和整肃运动
日本的财阀形成和发展有很长的历史, 早在德川幕府时他们就是巨商富贾, 以后在明治政府的扶植下, 成为享有特权的“政商” , 发展到近代垄断资本后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财阀既是日本军国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也是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有力支持者, 战争大大加速了财阀资本的积累和集中, 使他们大发横财。战后, 要使日本经济民主化, 解散财阀势在必行。1945年11月, 盟军总部发出冻结三井、三菱等十五家大财阀资产的命令, 1946 年4 月成立“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强行拍卖、处理财阀及控股公司掌握的股票, 切断资本内部的相互联系, 解散控股公司, 限制持股额,使股权分散。1947年9月解散了三井物特产公司和三菱商事公司。在此期间, 还公布了针对财阀的《禁止垄断法》和《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 。通过此项改革, 打破了家族主义的经营方式, 促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造成了一个竞争、开放的经济环境。整肃运动从1946年1月至1952年4月, 前后历时六年多。它是一场由美占领局发动和领导的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大规模清洗运动, 是战后民主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整肃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在运动中一大批原来处于较低职位的年轻干部被破格提拔到企业最高领导岗位上来。这些人具有经济和经营管理的专门知识, 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后, 大胆引进美国的先进的技术, 积极采用欧美型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大力推进企业的现代化, 对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重建作出了贡献。此外, 整肃运动还促进了美国对日本提供经济援助。由于战败, 日本经济空前混乱。美占领当局认为, 要顺利推行占领政策, 必须给予日本最低限度的援助。但由于美国人民对于日本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仍有憎恶感, 因而在政府内部, 不同意提供经济援助的人占多数。因此, 要改变美国朝野对日本的印象和态度, 就需要惩处军国主义分子, 铲除与日本军国主义关系密切的旧势力, 起用亲美的、具有西方民主色彩的一代新人, 推行以美国为楷模的民主化改革。美国占领当局一手搞起来的整肃, 正是为开辟美国对日经济援助铺平了道路。而经济援助对
战后初期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
除上述几项主要改革措施外, 日本还进行了“劳动改革” 。在文化领域, 采取了美国“六· 三· 三· 四”的教育制度, 禁止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在军事上, 解散了军队, 规定日本的军费开支必须保持在国民总值的百分之一以下, 这使日本节省了大笔的军费开支用于经济发展。所有这些民主化改革, 冲击了日本的旧制度, 使日本从封建法西斯军国主义时代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时代。

就是对美国照抄照搬,将二战以前恐怖邪恶的日式民主改成了美式民主。

列举二战后日本实行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农地改革是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化改革中, 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一项改革, 始于 1947 年, 结束于 1949 年。农地改革法案规定出租土地一公顷以上者为经营地主及寄生地主, 一公顷以上的租佣土地强行收购, 一公顷以下租佃土地的地租最高不得超过农产品收获总量的20 % , 这一改革使地主被迫交出194 町步地, (...

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对农业进行怎样的改革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后,为了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军事威胁,麦克阿瑟以本国政治制度为模式,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实施了大规模的民主化改革,力图将日本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麦克阿瑟在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革,其基本的依据和政策指导是美国政府颁布的两份文件。其一就是1945年8月29日由杜鲁门批准、9...

历史上美国最厉害的将军是谁
推动日本民主化:在麦克阿瑟的领导下,美国占领军推动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妇女权益等方面的改善,为日本后来的民主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麦克阿瑟将军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战后重建日本方面的巨大贡献,被认为是历史上美国最厉害的将军之一。

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1. 战后复兴期,日本实施经济民主化三大改革: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及禁止独占,劳动民主化。工业生产上实施倾斜生产方式,重点发展煤炭,生产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增产的钢铁反馈煤炭业,以此为杠杆,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但论这一时期推动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的根本原因,还得数朝鲜战争和美国援助,日本人称之为...

请介绍二战后日本土地改革
二战刚刚结束,日本就在麦克阿瑟主持之下进行农地改革:由政府将194万公顷地主的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有的地方仅相当于一双靴子或一袋烟钱),卖给420万户农民。 鉴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扩大、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功劳,日本首相吉田茂曾称之为“非共产主义世界进行得最彻底的土地改革”。 但是由于...

二战后,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推动美国,日本等国的发展,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
2. 战后美国对日本本土的统治推动了日本民主化进程。1945年日本战败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占领和重建。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推动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革,包括废除宪法中的某些封建条款,实行普选等。这些改革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和科技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3. 反法西斯的胜利坚定了社会向民主自由方向的发展...

日本政党日本政党发展史
二战后,随着美军占领日本和国内外反法西斯及民主进步力量的推动,日本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各政党相继恢复、重建。1945年11月,立宪政友会和立宪民政党的基础上成立了日本自由党和日本进步党,1947年5月实施新宪法,确立了以天皇为象征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此后,民主党、社会党、国民协同党等组成联合...

二战后日本经济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借鉴作...
一、战后的日本经济通常可分为: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接着是高速发展时期,然后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稳定发展时期。战后日本经济通过占领军实施的经济民主化,为自己奠定了崭新的腾飞基础。这个经济民主化指的是“财阀解体”、“农地改革”、“劳动改革”。另一方面,在产业方面。1947年起采用了集中...

二战后对日本的处理
民主化改革则是二战后对日本处理的另一重要方面。在美国的推动下,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包括土地改革、解散财阀、确立劳动基本权等,这些改革为日本后来的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改革,日本逐渐从一个军国主义国家转变为一个民主国家,并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主要...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战后,美国从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需要出发,把日本作为遏制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以扶持和改造。在美国的带动和影响下,日本上千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被免除。美国在日本推进民主改革,其内容包括审判战犯、修改宪法、改君主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天皇制、控制发展武装力量、解散旧财阀集团、进行农地改革和建立以...


其它相关链接

资料来自于网友,若有质量问题,请联系电邮
© 狮子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