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因素和意义 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与原因

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与原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历史背景 背景及原因: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国民党又做出假和平的幌子。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国民党派出代表到北京与共产党议和。但国民党毫无谈判的诚意,于4月20日拒绝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办法。毛泽东和朱德签发命令,于4月21日发起渡江战役。 领导人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过程 参加渡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3月初~4月初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展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形势任务和新区城市政策纪律教育;侦察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工事和长江水情、两岸地形;在地方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筹集、修理船只,到渡江前夕,共筹集各型木船9400余只,培训了数千名部队选调的水手;开展以强渡江河和水网稻田地作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术、技术训练等。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原局的统一部署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支前工作,仅随军参战的船工即达1万余名,临时民工达300万人,山东、苏北解放区还组建了16个民工团随军服务。与此同时,各兵团还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枞阳、土桥、仪征、三江营等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据点10余处,从北岸控制了长江航道,为主力渡江开辟了道路。 人民解放军突破江防,占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 意义 http://www.unitedcn.com/01ZGZZ/23DI3/new_page_1873.htm 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彻底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解放了中国大陆。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基础。 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我刚高三毕业哈,只能以高中历史的角度回答一下哈。
背景及原因: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国民党又做出假和平的幌子。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国民党派出代表到北京与共产党议和。但国民党毫无谈判的诚意,于4月20日拒绝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办法。毛泽东和朱德签发命令,于4月21日发起渡江战役。
影响因素: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全国人民的人心向背及美国等国家的态度。
意义:彻底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解放了中国大陆。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基础。

事件发生的背景与原因:
 一、背景:
   ①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取得大胜,国民党主力军基本上被消灭。
②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但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二、原因:
   ①国共双方在北平和谈的破裂。
②共产党要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决态度。
③全国人民对全中国解放强烈愿望。
④蒋介石的专制独裁不顺应历史的潮流,必将覆灭。

影响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因素:
一、 国共双方的和谈是否成功。
二、 共产党对革命的态度如何。
三、 全国人民的愿望是什么。
四、 美国等国家的态度如何

事件的意义
一、 为以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 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彻底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解放了中国大陆。
三、 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基础。

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因素和意义
背景及原因: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国民党又做出假和平的幌子。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国民党派出代表到北京与共产党议和。但国民党毫无谈判的诚意,于4月20日拒绝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办法。毛泽东和朱德签发命令,于4月21日发起渡江战役。影响因素: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全国人民的人心向背及美国等国家的...

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与原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如下:1. 国共内战的态势愈发严峻。随着国共内战的发展,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不断遭受挫败,而解放军则逐渐展现出决胜的优势。为了夺取战争的全面胜利,党中央决定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2. 人民群众对解放全中国的渴望日益高涨。随着战局的变化和人民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于...

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 领导人 过程 意义拜托了各位 谢谢
历史背景 背景及原因: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国民党又做出假和平的幌子。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国民党派出代表到北京与共产党议和。但国民党毫无谈判的诚意,于4月20日拒绝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办法。毛泽东和朱德签发命令,于4月21日发起渡江战役。 领导人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

浅析渡江战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而渡江战役另一个背景是因为当时共产党正在准备筹备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时期,不允许有任何的意外。新中国的成立时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代表着中国从此独立,所以一定要保证没有任何失误的完成。因此,共产党领导人在当时做出了决断,将国民党反扑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以确保新中国顺利成立。以上两个就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背景
背景 1、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2、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

渡江战役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背景: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江南长江的背景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洞察国民党阴谋,提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命令华东野战军粟裕积极谋划渡江战役,准备好一举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解放新中国。1949年4月20号,在和谈无望的情况下,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4月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战斗背景,前期准备,前期筹划,后期筹划,战役经过,历史意义...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1949...

渡江战役简介
此外,此役的成功也是决定国共内战最终结局的关键之战,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详细解析渡江战役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一、战役背景:在解放战争接近尾期的阶段,国民党败局已定,大量主力被歼于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人民解放军凭借强大的兵力和先进的战术理念,决定发起大规模攻势,突破长江防线,...


其它相关链接

资料来自于网友,若有质量问题,请联系电邮
© 狮子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