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与原因 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因素和意义

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因素和意义

我刚高三毕业哈,只能以高中历史的角度回答一下哈。
背景及原因: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国民党又做出假和平的幌子。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国民党派出代表到北京与共产党议和。但国民党毫无谈判的诚意,于4月20日拒绝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办法。毛泽东和朱德签发命令,于4月21日发起渡江战役。
影响因素: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全国人民的人心向背及美国等国家的态度。
意义:彻底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解放了中国大陆。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基础。

1、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
2、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3、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4、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肆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沿线,组织新的防御。
5、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一、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指挥。
6、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带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
7、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扩展资料:1、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
2、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渡江战役在哪里发生的
上海市:作为长江入海口的重要城市,上海市在渡江战役中也是关键的战略要点。战役意义: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略追击阶段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此次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全国进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历史背景:渡江战役发生在解放...

渡江战役简介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以下是渡江战役的简介:参战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战役背景: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第二、第三野战军先后发起...

人民解放军渡江的原因是什么?
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

渡江战役简介
解放了广大长江南岸地区的国土。经过几十天的激烈战斗,渡江战役成功消灭了国民党大量的有生力量,实现了对中国南方的全面占领,为中国最终的统一和解放奠定了基础。此外,此役的成功也是决定国共内战最终结局的关键之战,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详细解析渡江战役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一、战役背景...

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什么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中国的渡江战役。以下是关于渡江战役的详细解答:时间: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参战双方:这场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长江沿岸及以南地区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战役背景:在渡江战役之前,中国内战的形势已经对国民党军队非常不利。解放军在北方的战事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而...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
于是,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一切反动派是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要想取得人民革命的彻底胜利,就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战争胜败的原因,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渡江战役背景
同时,组织长江防御,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指导粟裕对渡江战役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这是建立在对敌我战略态势的科学分析和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粟裕在南京至江阴段三次成功地率军渡江,体会...

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什么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渡江战役。以下是对渡江战役的详细解释:一、战役背景 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军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了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

渡江战役背景简介
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历时42天。在此次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6万多名官兵的牺牲,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计43万余人。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还包括江苏、安徽两省全境以及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和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区,为后续解放华东全境以及...

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由谁指挥?
指挥者:渡江战役的指挥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统一协调作战。战役时间: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6月2日;战役背景: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


其它相关链接

资料来自于网友,若有质量问题,请联系电邮
© 狮子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