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渡江的原因是什么? 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千里战线是什么

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千里战线是什么

C

1949年4月20日晚,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命令,先后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军事: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了中国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



政治: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国政治的22年的统治,国民党政府垮台,基本解放了全中国。 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划江而治的美梦。渡江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示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力量,为日后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军事任务:解放中国西南地区(如重庆 四川等地),追歼国民党残军(包括桂系残余势力),解放全中国。

为了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彻底摧毁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取得战争胜利主动权,对国民党军队实施战略追击,为向全国进军作战做准备。

背景资料介绍: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

准备在1949年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带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

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扩展资料

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与南京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加紧渡江作战的准备。在兵力使用上,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的100万兵力,在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12万兵力的策应下,渡江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京沪杭地区。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专门强调:“此次我百万大军渡江南进,关系全局胜利极大。希望二野、三野全军将士,同心同德,在总前委及二野、三野两前委领导下,完成伟大任务。” 

实施渡过长江的作战,是人民解放军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既无海军、空军,众多指战员又不习水性,缺乏渡江作战经验的条件下,要突破国民党军陆、海、空组成的长江防线,面临着渡河工具缺乏、地形和敌情不清等诸多的困难。 

为了圆满完成渡江作战任务,总前委精心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在作战准备上,要求各野战军大量搜集和准备渡河工具和器材,加强临战训练,提高官兵的游泳能力,扫除江北敌人据点,加强战法研究,提高强渡江河的作战水平;

在作战部署上,将第二、第三野战军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战法,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然后向长江南岸的广大地区发展,顺势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彻底摧毁国民党的统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江战役



渡江是因为人民解放军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

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

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

扩展资料:

渡江战役意义在于:

1、渡江战役标志着国民党统治集团“划江而治”企图的破灭,避免了中国再次出现“南北朝”局面。

2、渡江战役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预示着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3、渡江战役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胜利,是全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一次伟大军事实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意义在于
一是渡江战役标志着国民党统治集团“划江而治”企图的破灭,避免了中国再次出现“南北朝”局面。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但蒋介石并不甘心战场上的惨败,在美帝国主义指使下,一方面再次打出“和谈”牌,企图利用谈判来拖延时间,重整军力,伺机反扑;另一方面收集残部,布置长江防线,作垂死挣扎,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实现其划江而治的战略企图。对此,我党采用了“坚定革命信心、不动摇,争取和平、不放弃,立足武渡、不松懈”的斗争总方针。当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上签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毅然发布渡江作战,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致使敌人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二是渡江战役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预示着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27年当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的大革命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依仗着帝国主义,豪绅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支持,扔掉了革命的假面具,露出了反革命的真面目,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革命人民的血泊中建立起南京“国民政府”。南京作为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前后达14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南京的安全,极为关心。国民党组织“徐州会战”,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南京的安全。1948年11月22日,国民党在徐州战场上最大的一个兵团即黄伯韬兵团被我军消灭,敌人感到“徐州会战”的前景不妙,预感到下一步人民解放军必然向长江逼进,威胁南京。为此,重点加强了南京外围地区和南京城防的部署。当我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横渡长江后,敌军望风披靡,南京迅获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从此宣告灭亡。江南千百万人民迅即重见天日,举国欢腾,环球鼓舞。这进一步增强了全国人民的革命信心,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企图干涉中国革命的阴谋。
三是渡江战役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胜利,是全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一次伟大军事实践。自1927年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后,我党进行了艰难卓绝的探索。敌我双方经过22年的斗争,无论物质力量,还是精神力量,我党已占有绝对优势,渡江战役的胜利,对此作了一个公正的历史结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渡江战役是这一理论提出后进行最为重要的一次军事实践。在这一实践中,我军不仅歼灭了敌人重兵集团,而且尽可能地减少战争对城市的破坏。随即解放并成功接管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为了解决好干部问题,毛泽东提出: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地是一个工作队,军队干部必须学会接收城市和管理城市。这既是对我军职能任务的新拓展,也是党的主要工作将转向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后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实践证明,先走“农村包围城市”,然后转向夺取、接管城市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四是渡江战役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进攻全面转向了战略追击,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渡江战役发起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已濒临绝境。渡江战役,是我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大战役。解放了苏南、皖南、浙江广大地区和江西、湖北、福建三省部分地区。特别是上海等大城市解放以后,没收官僚资本,并接收外国帝国主义者在华财产,归人民共和国所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同时,保护民族工商业,使其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所有这些,既为继续遂行解放战争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援助,也为建国后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渡江战役消灭了敌人江南的主力,有力地打击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气焰,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五是渡江战役消灭了敌人江南的主力,有力地打击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气焰,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正如邓小平所说,渡江歼灭了敌人40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将再不会遭遇到更严重的抵抗了,肃清残余敌人的时间不远了,最后解放全国的时间也不远了。由于我军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给予坚决的回击,才使其以后不敢武装干涉我军向南进军。当年指挥炮击英舰的指挥员叶飞说:“现在看来,我们虽然炮击的是英国军舰,打中的却是帝国主义分子的神经中枢,使它们终于不敢轻举妄动!”
望采纳!!

原因:
一、和平谈判已经破裂,国民党正府企图划江而治。为了避免国家陷入分裂,必须发动渡江战役;
二、我军已取得解放战争的主动权,具备了向长江以南进军的物质条件;
三、发动渡江战役既是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伟大起点。

当时口号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历史:1949年 渡江战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谢谢啦!
即将进行的渡江战役,是在南线战略决战胜利,把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歼灭在江北以后进行的,与中共中央1948年初设想的渡江南进大不相同。一是形势任务不同。那时,中共中央决定渡江南进的目的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深远后方,调动中原战场国民党军队20个到30个旅回防江南,以扭转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人民解放军...

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横渡长江,当时的背景是?
1、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2、时间:1949年4月20日起。3、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4、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5、经过: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
于是,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一切反动派是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要想取得人民革命的彻底胜利,就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战争胜败的原因,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是什么?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因素和意义
背景及原因: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国民党又做出假和平的幌子。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国民党派出代表到北京与共产党议和。但国民党毫无谈判的诚意,于4月20日拒绝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办法。毛泽东和朱德签发命令,于4月21日发起渡江战役。影响因素: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全国人民的人心向背及美国等国家的...

浅析渡江战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南京、上海等城市,渡江战役的路线基本集中在长江一带,这里虽然地势险峻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善于运用河道的弯曲方向和精确的地理位置进行作战,所以在渡江战役中经过仅仅只靠木帆船就度过了整个长江并且取得了胜利。之所以将这场战役称呼为渡江战役有一部分原因是渡江战役路线是根据长江流域的地形进行的。

解放战争渡江战役的背景是什么?
背景: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

渡江战役的目的是什么?
1、渡江战争胜利的时间: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2、目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3、地点:长江中下游。4、人物:参战方,中国共产党、中国...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3;渡江战役辉煌胜利,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总前委们的英明的决策,正确而即时指导的结果。是第二第三野战军前委正确指挥和广大指挥员英勇奋战的结果。党,政,军,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渡江战役胜利的军事和政治意义是什么?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任务是什么?军事: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了...


其它相关链接

资料来自于网友,若有质量问题,请联系电邮
© 狮子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