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究竟败在哪里?如何才能打赢?


萨尔浒之战中,双方的搏杀仅仅耗时五天,明军三路覆没,一路败退,共阵亡军官三百一十余人,阵亡士卒四万五千八百余人,损失骡马二万八千六百余匹,遗弃的军用物资堆积如山。

王在晋在《三朝辽事实录》卷一中悲呼,此战“覆军杀将,千古无此败衄”!明朝军事实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辽东局势自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明朝从进攻转为防御,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

此战之前,努尔哈赤称汗,定国号、建年号,颁布“七大恨”,很有几分孙猴子在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旗号向天廷叫板的光景。

而万历帝也真没怎么把这个小酋长放在眼里,马上点起天兵天将,要在辽东打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摧毁努尔哈赤的军事实力。

领衔捉拿妖猴的辽东经略杨镐也算得上个人才,其早年任山东参议,曾分守辽海道,攻打过蒙古炒花帐,大获全胜。而在抗倭援朝初期,也取得过无比光辉的稷山大捷,被朝鲜人视为民族大救星。以至于杨镐在蔚山战败回国后,朝鲜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百姓,痛哭流涕相送,并绘制图像,建宣武祠,日夜供奉。

一句话,杨镐在朝鲜人心中,乃是神一样的存在。

万历帝赐尚方宝剑,要杨镐出兵把努尔哈赤抓回八卦炉炼丹。


“捉妖”大军有来自宣府、大同、山西三镇精骑三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精骑两万五千人;川广、山陕、两直共约两万人;浙江步卒四千;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共约七千人;全部明军共计八万八千人左右。

此外,还有同盟军海西女真叶赫部兵一万人,朝鲜兵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包括后勤、运输等等,号称四十七万。

如此雄厚兵力,远征仅有有六万左右的兵力的努尔哈赤,可谓泰山压顶。

偏偏,时值冬季,天寒地冻,并非用兵之时。而且,明军中最能打的部队,如浙兵、川兵,来自南方,极不适应辽东苦寒之地的冬季气候,军中绵衣绵甲又尚未完全到位,相对而言,努尔哈赤的后金兵在主场作战,已尽得天时地利之便。

但一来明廷财政不堪重负,二来朝中诸臣也不是很把努尔哈赤当回事儿。

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廷臣以“师老饷匮”,不断发出兵部红色令旗,催促杨镐从速出征。

杨镐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定于二月十一日誓师,二十一日出塞。

杨镐的作战方案是:兵分四路,分进合击。

现在我们从战后的结果看,导致萨尔浒之战明军的惨败的,正是这个作战方案。

大家也因此大骂杨镐是个白痴、笨蛋、脑残、智障人士。

理由很简单嘛,把明军的十万人分成四路,平均每路只有2.5万人,不就削弱了自己的实力了吗?人家努尔哈赤有6万兵力,只要其集中全部兵力对付其中任何一路,都会在军力上大占优势,明军不败才怪。

这都是事后诸葛亮放出的马后炮。

要知道,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明军调自四面八方,彼此互不隶属,互不相识,根本无法将他们在短时间内磨合在一起,而且,各路军队驻扎的地点不同,被指定为左翼北路军的三万人驻扎在三岔口、被指定为左翼中路军的三万人驻扎在沈阳、被指定为右翼中路军的二万五千人驻扎在清河城、被指定为右翼南路军的二万三千人驻扎在宽甸,真要把这些人集中在同一个地点,还要许多时日,还要消耗许多粮草军需。所以,分头并进当是最好的选择。



注意,“分进”又并非要分散兵力,而是并头进击的过程中完全兵力的集结,最终发起“合击”。

从兵法上说,四路明军从不同地点、沿不同路线,分头并进,可以让敌人摸不着头脑,从而降低进剿前进道路上的风险,等各部队到达了战斗地点,仍然在对敌“合击”时持有兵力上的优势。

另外,杨镐还考虑到,就算粮饷充足,准备时间充分,把十万多人并成一一路开进。而从辽沈发兵攻击努尔哈赤老巢赫图阿拉,需要纵深两百多里,敌人比较容易摸清我军前进路线,则其兵力虽少,却可以置后方不顾,倾巢而出,沿途对明军进行伏击和骚扰。明军在林海雪原中与占据地利的敌人野战并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因为合兵,军需辎重庞大,一旦陷于险地,缺少了前后左右的呼应,稍有差池就会全军覆没。

所以,杨镐的作战方案还是比较符合实情的。

努尔哈赤一开始也被杨镐的的作战方案搞得心慌意乱,不知道来了几路明军,哪一路明军是虚,哪一路明军是实,哪一路明军来自哪个方向,哪一队明军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最后,他做出了个赌徒式的决定,不管不顾,不管侦探出哪一路明军来了,都不顾一切出兵迎击。所谓“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是也。

我们只能说,努尔哈赤的运气很好,他赌赢了。

那么,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最正确的打法应该是怎样的?


既然知道了明军战败致命点,那么,正确的打法就应该是扬长避短,不要在天气奇寒的冬天贸易出动,应该静待时日,等春尽夏至,等摸熟探熟了途经地形地貌,十万大军并作一路,再堂堂皇皇出兵。

最后补一句,明清争锋中,决定攻守、生死的两场大规模大战分别为萨尔浒大战、松锦大战。

这两场大战,明军都是输在轻率急进上;而导致明军轻率急进的,也都是财政紧缺。

可见,大明的灭亡,归根到底,就在于一个“穷”字。

值得一提的,萨尔浒大战中,明军虽败,但在困境中所焕发出的斗志和战斗力让人惊叹敬佩。

但经此一败,以后的明军明显胆落,在野战中与后金兵交手,往往一触即溃。

松锦大战中,竟然发生了以吴三桂为首的八镇总兵溃逃现象,让人不由不叹:大明气数尽矣。



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究竟败在哪里?如何才能打赢?
萨尔浒之战中,双方的搏杀仅仅耗时五天,明军三路覆没,一路败退,共阵亡军官三百一十余人,阵亡士卒四万五千八百余人,损失骡马二万八千六百余匹,遗弃的军用物资堆积如山。王在晋在《三朝辽事实录》卷一中悲呼,此战“覆军杀将,千古无此败衄”!明朝军事实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辽东局势自...

萨尔浒战役明军为什么会败?明军和后金兵力对比
明军在萨尔浒战役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分进合击的战略失误:杨镐将明军11万大军分成四路,意图从四个方向同时进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然而,这一战略被后金侦知,努尔哈赤采取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的策略,导致明军主力被逐个消灭。明军缺乏良将:四路明军将领在战役中几乎都犯了致命失误。例如,西...

为什么说“萨尔浒之战”明军是必死之局?明军败在了什么地方?
萨尔浒之战明军输在哪里?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如果以永历帝被害为明清战争结束的标志,那么萨尔浒之战毫无疑问是拉开了这半个世纪战争的序幕。 这场战争不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节点、而是敲响了由衰落走向灭亡的丧钟。其实在战斗真正爆发之前,无论是战略上的安排还是战术上的准备,明军几乎都是必死之局。

萨尔浒战役中,明军为什么会败的那么惨烈
在萨尔浒战役中,明军遭遇了惨重的失败。一种观点认为,杨镐采用的分进合击策略是导致明军失败的关键因素。当时,明军计划分四路进攻,最终会合以攻击努尔哈赤。然而,努尔哈赤采取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逐一击破明军,这使得明军的协同作战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此外,还有人提出,满族...

萨尔浒之战明军为何会大败?
考察明军在辽东大部分失败其实最直接的原因都还是具体战斗中的兵力劣势,如果出塞八万官军一起自抚顺关一路做短促出击,在萨尔浒同六万八旗遭遇,胜负应未可知。不过同等兵力下,我认为明军是打不过金军的,至少统一的指挥常常就做不到,结果很可能又是一次富贫之战,败得好看一点。

萨尔浒之战明军为什么会惨败于后金
明朝如果团结,就不会出现粮饷不足,更不会出现错误的战略,因为粮饷不足大家可以筹,至于战略,朝廷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商量着办,战前准备就会很充足,也就不会出现在战争中出现道路堵塞,信息不通的现象。所以萨尔浒之战,明军的战败与其说是输给了后金军,不如说是输给了他们自己。明军在萨尔浒之战...

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会败得那么惨?
而另一方面,杨镐将大军分成四路,却是互不统属的四路,四支大军各自为战,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当杨镐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带着大军打了过来。萨尔浒战争后期,辽东大雪纷飞。然而当时的明王朝,因为朝鲜之役已经元气大伤,太仓库耗尽,整个财政系统几乎崩溃。对于在辽东的大军的后勤补给,...

萨尔浒战役明军为什么会败?明军和后金兵力对比
当时努尔哈赤制定作战计划,使得后金部队在五天内连破三路明军,并且缴获了大量物资。这场战役明朝也知道其重要性,但从结果来看几乎是呈溃败之势,当时明军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分进合击的战略 杨镐制定的分进合击的战略,是明军于萨尔浒之战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本来,面对六万后金...

萨尔浒之战后万历大哭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什么会失败
明朝之所以会在萨尔浒之战中战败,是因为缺少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缘故。萨尔浒之战发生在二到三月间,这个时期的辽东地区天寒地冻,明军根本适应不了这样的作战环境,风雪大作,三军不得开眼;,天公不作美,最终明军大败于后金。明军在战术上考虑不周,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的战术,最终败给了努尔哈赤集中...

萨尔浒之战明军为何失败?萨尔浒之战的明军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政权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五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6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成为战争史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一个出色战例。 后金是在明时由居住在我国长白山一带女真族建州部建立的政权。北宋末期女真...


其它相关链接

资料来自于网友,若有质量问题,请联系电邮
© 狮子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