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战役明军为什么会败?明军和后金兵力对比
萨尔浒战役是明清之战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明军约有11万兵力,却输给了后金的6万士兵,使得后金从此掌握了主动权。为什么明军兵力占巨大优势,结果却是惨败呢?当时努尔哈赤制定作战计划,使得后金部队在五天内连破三路明军,并且缴获了大量物资。这场战役明朝也知道其重要性,但从结果来看几乎是呈溃败之势,当时明军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分进合击的战略
杨镐制定的分进合击的战略,是明军于萨尔浒之战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本来,面对六万后金军,总共十一万的明朝联军是占据兵力优势的,但是杨镐却将这个优势拱手送出。杨镐将十一万大军分成四路,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向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发动进攻。
杨镐以为四路大军可以吓破努尔哈赤的胆,但他却没有想到,四路大军还没有出动,努尔哈赤就已经侦知明军的战略意图。针对杨镐的战略,努尔哈赤决定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集结优势兵力,将明军逐个击破。
由于明军南北二路路途遥远,道路险阻,无法与明军主力军同时抵达,这使得明军的西路军也就是主力军成为孤军。努尔哈赤抓住机会,集中八旗军力,对明主力军进行猛攻。最终,明西路军全军覆没。
明主力军全军覆没以后,明军失去前锋,其他三路军全部暴露在后金军的面前。努尔哈赤利用明朝三路军还未汇合的战机,继续集结优势兵力,先是击溃了北路军,又击溃了东路军。南路军行动迟缓,没有深陷包围,得知其他三路均已覆灭,仓皇撤退,这才保全了一路大军。
明军缺乏良将
当然,分进合击的战略,不是明军失败的唯一原因。其实,这四路军但凡有一支顶住了后金的进攻,将其拖住,等待援军的到来,后金就将陷入绝境。可是,指挥四支军队的明军将领,在这场战役中几乎都犯了致命的失误。
率领明三万主力军的杜松完全没有将后金军放在眼里,他贪功冒进,抵达浑河以后,放出豪言:入阵披坚,非丈夫也。吾结发从军,今老矣,不知甲重几许!(《明史》)言罢,杜松赤膊上阵,率领少许骑兵先行过河,行动缓慢的辎重营被他留在了后面。结果,杜松的先锋部队遭遇后金主力,全军覆没,他战死以后,后方大营也遭到奸细突袭,明朝最精锐的神机营损失殆尽。
北路军马林得知杜松战死以后,为了保存实力,将军队分驻三处,就地防御。马林想等待援军的意图没有问题,但他没有将东部高地占领,给了后金骑兵从高向低冲锋的纵深。而且,当努尔哈赤示敌以弱以后,马林又以为后金兵力不足,主动出击,结果中了后金的埋伏,北路军自此全军覆没。
北路军被击溃以后,努尔哈赤命人装扮成明军,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綎速进。刘綎不去分辨便信以为真,立即下令轻装急进,结果中了后金伏击,兵败身死。
南路军李如柏行动缓慢,当他接到撤退命令以后,路遇后金哨探。后金哨探发出冲锋号角,李如柏以为是后金主力进攻,慌不择路,大军自相践踏,死伤一千余人。
而坐镇沈阳的杨镐手中有一支机动部队,但他始终没有调遣这支部队,更没有对三路明军有任何策应和支援。
导致明军惨败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明军战斗力低下。由于万历年间国内叛乱四起,朝廷将大量军队和军饷用于平叛,这使得辽东地区的明军军备废弛,装备陈旧。以神机营成名的明军,装备却还不如后金军。很多官兵身上只有胸背披甲,其余位置均没有防御。反观后金军的重装部队,不仅配备了铠甲,还有头盔、面具、护肩、护臂、护心镜、护腋等,可谓武装到了牙齿。与这样的重装骑兵战斗,明军很难是对手。
明朝国力衰微
明军中的问题,我们能看出来,当时明廷中的不少人自然也能看出。就比如杨镐,他虽称不上是良将,但好歹也有多年带兵打仗的经验,不是一位庸才。如果可以,杨镐其实也想等待所有军队部署完毕,再向后金进攻。但是,当时明朝国力衰微,政治腐败,加上各地的灾祸,财政年年赤字,明朝无力长期供养辽东集结大量军队。所以,神宗一再催促杨镐发兵,让他速战速决。
明军出兵的时间是冬末春初,这个时间北方的战马难以发挥完全的战斗力,但是恶劣的天气对于明军更不友好。原定于二月二十一日出兵,却因为大雪推迟四日,这给了努尔哈赤更充分的准备时间。
而且,明军抵达前线以后,天气寒冷,雨雪交加,明军的辎重营跟不上前面的部队。可是打到赫图阿拉的时间已经确定,所有将领都不敢贻误战机,所以他们往往会抛弃火器营和辎重营。结果,明军的前锋部队失去火器的支持,很快被后金吃掉,后方大营失去主将以后,人人自危,无法阻止像样的抵抗。
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八万精锐折损将近五万人,大量将领战死沙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这对于本就式微的明朝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创。自此,明朝失去了在辽东的主动权,开始陷入被动,这也为它的覆灭埋下伏笔。
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让明王朝异常震惊,北京城里的有些大员暗中收拾家当,准备送家属向南逃亡。北京城的九个大门早晨打开,中午就关闭,各部院的官员在城门口轮流值班,防止奸细入城探视。萨尔浒之战如此重要,明朝为何会失败呢?除了对手努尔哈赤的指挥有方之外,明军的统帅无能和措施失当则是主要原因。...
在萨尔浒大战中,明军为什么会输呢?
http:\/\/tieba.baidu.com\/f?kz=501291117明军萨尔浒大败原因很多,其最主要的因素是用帅不当,指挥失误。 四路军总指挥杨镐何许人也?《明史·杨镐传》记载:杨镐,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是个文官,做过知县、御史。这个人很自负,不懂兵法,但会讨好上级,因而得到一些人的信任,委他以重任。
明军在萨尔浒战役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整体来看,明朝在士兵人数,武器装备上比后金军有大的优势,但明军在战斗力、机动力与士气上都不及后金军,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明军大败败,导致这一场萨尔浒之战决定了整个辽东战略的格局。我们首先来看战事的起因,万历四十四年,明代为统治东北建州女真所居住地区而设立的三个卫,分别为建州卫,建州左...
萨尔浒之战明军为什么惨败
萨尔浒之战明军为什么惨败 如果说明王朝是一棵大树,努尔哈赤就是一柄利斧,何况前者生机全无,虫蛀风蚀之下早已腐朽难支,而后者历经磨炼,越发斧坚刃利。一个临时拼凑、仓皇应付,一个秣马厉兵、蓄谋已久。所以,虽然萨尔浒战役的过程惊心动魄,但胜负早定。萨尔浒战役是懵懂无知的大明与生机勃勃的新兴...
萨尔浒战役:明军大败萨尔浒是什么造成的 ?
于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冲锋明军就败退了,努尔哈赤继续向前进军,明军不得已一退再退。很快努尔哈赤取得了萨尔浒大战的胜利,这对那些被明军欺负已久的女真各部来说,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就这样努尔哈赤在大家的用户下直接坐上了大金国英明汗的位置。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
萨尔浒之战明朝惨败的原因
萨尔浒之战明朝惨败的原因 后金和明朝共进行了两次大的决战,一次萨尔浒之战,一次松锦大战。 1619年,对明朝来说,是万历四十七年;对后金来讲,是天命四年。这一年,明朝与后金在萨尔浒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进行了一场大战,这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之后的两年,努尔...
萨尔浒之战实力看似更强的明军,为何在战前就已没有赢的希望
如果以永历帝被害为明清战争结束的标志,那么萨尔浒之战毫无疑问是拉开了这半个世纪战争的序幕。 这场战争不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节点、而是敲响了由衰落走向灭亡的丧钟。其实在战斗真正爆发之前,无论是战略上的安排还是战术上的准备,明军几乎都是必死之局。 战术方面,首先看兵力。 明廷在战前宣传上号称大军四十七万多,...
萨尔浒战役为何会失败?
萨尔浒战役为何会失败? 大明王朝万历皇帝三、四十年不上朝的“感人”故事,清朝的统治者总是拿明朝的皇帝当反面典型,因为清朝的统治者在昏庸,也不会这么的怠政,即使不上朝,明朝皇帝对于日本就一句话“不怂,就是干”,明朝万历年间的三大战役中的朝鲜战役,就是扬我国威的例子。反观清朝? 不介绍万历年间的朝鲜战役,...
明军之所以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是因为分兵?
萨尔浒之战在历史上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后金能够取得胜利明朝败北,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么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方面?一、采取了对自己不利的作战方式。后金是八旗军力的协同作战,明朝反而选择了分散兵力,采取多路进攻的方式,降低了自己军队对后金部队的威胁 。二、军力对比:明朝对外...
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究竟败在哪里?如何才能打赢?
归根到底,就在于一个“穷”字。值得一提的,萨尔浒大战中,明军虽败,但在困境中所焕发出的斗志和战斗力让人惊叹敬佩。但经此一败,以后的明军明显胆落,在野战中与后金兵交手,往往一触即溃。松锦大战中,竟然发生了以吴三桂为首的八镇总兵溃逃现象,让人不由不叹:大明气数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