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姓氏的由来? 西方人的姓氏及其由来
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的姓
名有一些不同点。
首先,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日本人、
朝鲜人、越南人同中国人一样,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在欧洲,则只匈牙利人是
姓在前,名在后,日本人的姓大多是两个字,像中国人的复姓。如田中、宇野、
铃木、福田、吉田、宫本等。有时还有三个字的姓,如“二阶堂”等。在正式场
合应把姓和名分开写。另外,日本人的姓名汉字书写,但读音则完全不同。而
且,同样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姓名中读法也常不一样,要特别注意。如“山本”读
作“亚玛摩投(汉语拼音为yamamoutou)”,“铃本”读作“斯兹基(汉语拼音
为siziki)”。
西方人是在前,姓在后。英、美、法、西班牙、阿拉伯人都是如此。俄罗斯
人通常也是名在前,姓在后,但也有时把姓放在最前面,特别是在正式文件中。
有些国家的人,姓名很长,分三节或四节。英、美人士姓名,第一节是本人的正
式名字(教名),最后一节为姓,中间一节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
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例如,约翰·斯图尔特·史密斯
(John Stuart Smith)即为姓史密斯,名约翰。俄罗斯人的姓名其第二节为父
名,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即姓伊万诺夫,名伊万,而伊万诺维奇为父
名,阿拉伯人姓名的第二节为父名,第三为祖父名。例如,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
萨尔·阿卜杜拉·拉赫曼·沙特(Faisal ibn Abdul Rahmamal Saud),即为姓
沙特,名费萨尔,而阿卜杜拉·阿齐兹为父名,阿卜杜拉·拉赫曼为祖父名。从
以上可以看出,对于这些国家的人来说,最主要的是记住第一节本人的名字和最
后一节的姓,平时称呼,中间的其余部分可以从略。
西班牙人的姓名排列略有不同。其父姓在倒数第二节,而最后一节为母姓。
在简称时,多用第一节本人的名字和倒数第二节的父姓。
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姓名的第二个不点是有关妇女的。中国妇女结婚后,
其姓名不变,过去有的妇女把丈夫的姓冠在自己的姓前面,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没
有了。在西方,妇结婚后,则把父姓改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原名。例如,一个
叫玛丽·琼斯的姑娘,嫁给了约翰·史密斯先生,那么她就改姓史密斯了。她被
称做玛丽·史密斯太太。对于同她没有深交的人来说,也可称她为约翰·史密斯
太太。
不过,也有已婚妇女不用夫姓的例外。在美国,演员常常使用艺名。剧院经
理为了保持演员的知名度,不愿她们改用夫姓,有的甚至对她们的婚事秘而不
宣。另外,女作家常使用笔名,而很少使用夫姓。
西方人姓名与中国人姓名的第三个不同点是,中国人力求晚辈的名字与长辈
的不要相重。而在英美,父子或祖孙的名字有时完全相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其父亲名伦道夫,他的一个儿子也叫伦道夫,祖孙同名。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他的儿子也叫富兰克林·罗斯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为儿子取了与自
己相同的名字。人们为区别清楚,只好在称呼他们的儿子时,冠一个“小”字
(Junior,放在英文姓名之后),即小罗斯福,小洛克菲勒。西方还有的人喜欢
沿用历史上卓越人物的名字取名。在美国,不少人给孩子取名华盛顿、林肯、富
兰克林、罗斯福等。
关于西方人的姓氏,还有一点应当提到。中国人很早就有姓,而且把姓视为
血缘关系、传统接代的最重要的标志。以姓聚族而居,建宗祠、立家庙。可是,
古代英国人却只有名而没有姓。从10世纪开始,即相当于中国唐朝末年,才有一
部分贵族以封地为姓。以后别的贵族和一般老百姓也模仿他们,为自己选择姓
氏。自11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要求对姓氏进行登记,姓氏才得到
普遍使用。这样,前后用了大约5000年时间,英国人才算都有了姓。
在英国,最普遍的是以职业为姓。例如,古代的铁匠为居民制作、修理家
具、钉换马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行业。于是,史密斯(Smith铁匠)就成了这
样人家的姓。其他如泰勒(Tailor裁缝),库珀(Cooper制桶工),巴伯
(Barber理发师),贝克(Baker面包师),卡彭特(Carpenter木匠),克拉克
(Clerk办事员或书记员),库克(Cook厨师)等,也都是这样形成的。
还有一些姓,原是父亲的名字,加一个“逊”字(son),意为某人的“儿
子”,就成这一家后代的姓。例如,托马斯(Thomas)的后代姓托马森
(Thomason),或汤姆森(Thomson);杰克(Jack)的后代姓杰克逊
(Jackson);威尔(Will)有后人姓威尔逊(Wilson);威廉(William)的后
代威廉森(Williamson)等。
韩国人的姓名基本都是以韩文发音的三个或两个汉字组成。第一个字是姓,后面是名,名字中有一个字通常代表辈分。
然而,这一古老的传统并没有一成不变。虽然大多数人仍遵行这一传统,但越来越多的人以不能用汉字书写的韩国文字替他们的孩子取名。
在大多数情况下,姓氏没有任何改变,名字发生变化的居多。
韩国的姓大约有300个,然而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只以其中的少数几个为姓,最常见的姓有:金、李、朴、安、张、赵、崔、陈、韩、姜、柳和尹。
韩国妇女婚后不改姓。美国人称某一妇女为史密斯太太时,表明这位妇女是一位姓史密斯的男子的妻子。在韩国当一位已婚妇女称自己为金太太时,通常表明她娘家姓金。有些妇女用夫家的姓氏,但这种情况极少。
除非在极亲近的朋友之间,韩国人一般不直呼别人的名字。即使在兄弟姐妹之间,年幼者也要叫姐姐和哥哥,而不得直呼其名字。
泰国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如巴颂•乍仑蓬,巴颂是名,乍仑蓬是姓。未婚妇女用父姓,已婚妇女用丈夫姓。
口头尊称无论男子或妇女,一般只叫名字不叫姓,并在名字前加一冠称“坤”(意为您)。如称巴颂•乍仑蓬,口头称巴颂即可。
泰国人姓名按照习惯都有冠称。
平民的冠称有:成年男子为“乃”(NAI,先生),如乃威猜•沙旺素西。已婚妇女为“娘”(NANG,女士),如娘颂西•沙旺素西。未婚妇女为“娘少”(NANGSAO,小姐)。男孩为“德猜”(DEKCHAI,男童),女孩为“德英”(DEKYING,女童)等。
首先,不可否认,在古时,日本以及韩国受到俺们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就连日本语本身的起源也与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假名据说是日本女性创作的,用于女人之间的传播,怪不得选择了草书这样圆滑的文字做模板。姓氏也是同样的,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的成立(中国南宋中期)才开始产生姓氏。天智9年,即公元670年,开始编制最初的户籍。这就是日本史上的《庚午年籍》。自此,日本由“部民”制社会迈进了“公民”制社会。 日本姓氏的由来则更为有趣了。 “幕府时期”(剑心的时代), 只有贵族、士大夫、富豪、 巨贾和大地主才有姓氏。诸如“佐藤”、“铃木”、“丰臣”、“北条”、“源氏”等当时赫赫有名的的贵族。在1875年后,其它二千七百万的贩夫走卒、升斗小民, 逐渐开始有了属于姓氏。由于热爱大自然加上目不识丁的缘故吧,便有了
“田”- 田中、田边、田泽、本田、池田、武田、吉田、松田、野原 本田汽车 野原新之助
美国人的姓名是以名·名·姓为序排列组成的。第一名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中间名通常用缩写表示,由钟爱孩子的父母或其亲戚所取,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名字直接取给孩子。中间名代表本人同亲属之间的关系,外人一般不称呼中间名,也不得究其详,甚至法院也不承认中间名是法定姓名的一部分。姓氏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美国法律规定,妇女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律判决,不可恢复未婚时的姓。有趣的是,有些美国人的名字取得十分怪诞,以至闹出笑话。据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曾经有一个学生到图书馆申请做工。馆长问他:“贵姓?”他答道:“你猜。”馆长听了十分恼火,怒气冲冲地说:“实在对不起,我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猜你的姓。”说罢拂袖而去。其实这个学生的姓名就叫威廉。你猜(Wiliiam Yo- gess),不料他竟因此失去了一次做工的机会。又如芝加哥有个警察在街头抓住一个喝得酩酊大醉的酒鬼,问他叫什么名字,他醉醺醺地回答:“我是酒鬼”。警察怒喝道:“谁不知道你是酒鬼,问你叫什么名字?”谁知那醉汉也不示弱,嚷道:“我不是告诉你我叫酒鬼吗?”警察将信将疑地一查,才知他果然叫酒鬼·卡特(Toper Cate)。所幸这类古怪的名字在美国并不多见,否则不知要闹出多少误会。
名有一些不同点。
首先,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日本人、
朝鲜人、越南人同中国人一样,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在欧洲,则只匈牙利人是
姓在前,名在后,日本人的姓大多是两个字,像中国人的复姓。如田中、宇野、
铃木、福田、吉田、宫本等。有时还有三个字的姓,如“二阶堂”等。在正式场
合应把姓和名分开写。另外,日本人的姓名汉字书写,但读音则完全不同。而
且,同样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姓名中读法也常不一样,要特别注意。如“山本”读
作“亚玛摩投(汉语拼音为yamamoutou)”,“铃本”读作“斯兹基(汉语拼音
为siziki)”。
西方人是在前,姓在后。英、美、法、西班牙、阿拉伯人都是如此。俄罗斯
人通常也是名在前,姓在后,但也有时把姓放在最前面,特别是在正式文件中。
有些国家的人,姓名很长,分三节或四节。英、美人士姓名,第一节是本人的正
式名字(教名),最后一节为姓,中间一节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
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例如,约翰·斯图尔特·史密斯
(John Stuart Smith)即为姓史密斯,名约翰。俄罗斯人的姓名其第二节为父
名,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即姓伊万诺夫,名伊万,而伊万诺维奇为父
名,阿拉伯人姓名的第二节为父名,第三为祖父名。例如,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
萨尔·阿卜杜拉·拉赫曼·沙特(Faisal ibn Abdul Rahmamal Saud),即为姓
沙特,名费萨尔,而阿卜杜拉·阿齐兹为父名,阿卜杜拉·拉赫曼为祖父名。从
以上可以看出,对于这些国家的人来说,最主要的是记住第一节本人的名字和最
后一节的姓,平时称呼,中间的其余部分可以从略。
西班牙人的姓名排列略有不同。其父姓在倒数第二节,而最后一节为母姓。
在简称时,多用第一节本人的名字和倒数第二节的父姓。
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姓名的第二个不点是有关妇女的。中国妇女结婚后,
其姓名不变,过去有的妇女把丈夫的姓冠在自己的姓前面,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没
有了。在西方,妇结婚后,则把父姓改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原名。例如,一个
叫玛丽·琼斯的姑娘,嫁给了约翰·史密斯先生,那么她就改姓史密斯了。她被
称做玛丽·史密斯太太。对于同她没有深交的人来说,也可称她为约翰·史密斯
太太。
不过,也有已婚妇女不用夫姓的例外。在美国,演员常常使用艺名。剧院经
理为了保持演员的知名度,不愿她们改用夫姓,有的甚至对她们的婚事秘而不
宣。另外,女作家常使用笔名,而很少使用夫姓。
西方人姓名与中国人姓名的第三个不同点是,中国人力求晚辈的名字与长辈
的不要相重。而在英美,父子或祖孙的名字有时完全相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其父亲名伦道夫,他的一个儿子也叫伦道夫,祖孙同名。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他的儿子也叫富兰克林·罗斯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为儿子取了与自
己相同的名字。人们为区别清楚,只好在称呼他们的儿子时,冠一个“小”字
(Junior,放在英文姓名之后),即小罗斯福,小洛克菲勒。西方还有的人喜欢
沿用历史上卓越人物的名字取名。在美国,不少人给孩子取名华盛顿、林肯、富
兰克林、罗斯福等。
关于西方人的姓氏,还有一点应当提到。中国人很早就有姓,而且把姓视为
血缘关系、传统接代的最重要的标志。以姓聚族而居,建宗祠、立家庙。可是,
古代英国人却只有名而没有姓。从10世纪开始,即相当于中国唐朝末年,才有一
部分贵族以封地为姓。以后别的贵族和一般老百姓也模仿他们,为自己选择姓
氏。自11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要求对姓氏进行登记,姓氏才得到
普遍使用。这样,前后用了大约5000年时间,英国人才算都有了姓。
在英国,最普遍的是以职业为姓。例如,古代的铁匠为居民制作、修理家
具、钉换马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行业。于是,史密斯(Smith铁匠)就成了这
样人家的姓。其他如泰勒(Tailor裁缝),库珀(Cooper制桶工),巴伯
(Barber理发师),贝克(Baker面包师),卡彭特(Carpenter木匠),克拉克
(Clerk办事员或书记员),库克(Cook厨师)等,也都是这样形成的。
还有一些姓,原是父亲的名字,加一个“逊”字(son),意为某人的“儿
子”,就成这一家后代的姓。例如,托马斯(Thomas)的后代姓托马森
(Thomason),或汤姆森(Thomson);杰克(Jack)的后代姓杰克逊
(Jackson);威尔(Will)有后人姓威尔逊(Wilson);威廉(William)的后
代威廉森(Williamson)等。
中国人神秘的姓氏基因
中国人神秘的"姓氏基因"
中国的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我国姓氏遗传学专家关于“姓氏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什么是姓氏遗传学?何为“姓氏基因”?姓氏可透露中国人的哪些生命遗传信息?证实姓氏与遗传基因的关联性有何实际意义?带着诸多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姓氏遗传学家袁义达。
“姓氏基因”理论:以姓氏为钥匙,打开人类遗传奥秘之门
当198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初次带入中国时,拥有五千年姓氏记录的中国人还没意识到姓氏与遗传基因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这位国际最著名的群体遗传学权威提议与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联合开展中国姓氏与遗传方面的研究,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到中科院遗传所的袁义达得以加入到研究中,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姓氏基因”研究生涯,也从此在中国开创了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
“姓氏基因”理论力图以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姓氏通常被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但把姓氏作为生物学的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19世纪开始至今,西方姓氏遗传学家已经从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姓氏传递中找到了有关生命遗传的信息,但还远远不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许多国家,姓氏的传递历史不够长久且不够连贯。
在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的历史只有400年,有些地区直到20世纪,姓的使用尚未普遍,如土耳其到1935年才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犹太人由于历史上的处境,不能使用基督徒的名字,尤其是在德意奥地区,故也很晚才使用姓。而且在许多国家,姓的形成与血缘、宗族等关系不大。与我国一水相隔的日本,在公元5世纪晚期产生了姓,但仅仅是代表社会政治结构中地位和职务的世袭称号,直到明治维新时期,187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法令,实施户籍登记,要求每一个日本人必须有姓,日本人才急匆匆地为自己找姓,多以居地名为姓,因此多为两字姓,这不同于中国人的复姓,日本人一下子涌现出三万多个姓,真正普及了姓,到今天,日本的姓已达12万多个。但此种背景下形成的姓氏传递,很难寻找到与遗传基因的关联。
中国人的姓氏却完全不同。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五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受宗法制度的持续影响,几千年历史中,祭祀祖宗,不断烟火,成了家族的头等大事。尤其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有着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群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中国姓氏父传子的方式垂直而稳定,再加上中国目前保存有大量血样统计资料,有关姓氏的准确记录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这一切,无疑使得中国人的姓氏成为“姓氏基因”研究的一大宝库。
中国的姓氏:记录近五千年男性遗传Y染色体的进化史
中国人的姓氏与遗传基因之间有着密切而奇妙的关系,姓氏会影响到基因的遗传。
生物学研究证明,人体的23对染色体中的第23对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分X、Y两种,男性精子中带有X、Y两种染色体,女性卵子中只带有X染色体。带Y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受孕结果是男性;而带X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受孕结果则是女性。故Y种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只能由男性遗传。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姓氏以父系方式传递,故姓氏形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位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为证实这一点,研究者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劳动。
袁义达和同事们将收集的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计算机聚类系统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说明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姓氏基因”可能存在。
一个更令袁义达惊喜的发现是,中国人的姓氏分布在过去的一千年中竟没有多大的变化!他查阅了从上千种文集和年谱中收集到宋朝和明朝的人物姓名,统计出人物的籍贯和居住地,并按今天的行政区划一一作了归并,将之与全国第3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进行比较,着重研究100个常见姓氏。他发现,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曲线吻合一致,这说明一千年里中国人的姓氏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姓氏基因”是存在的。这一切表明,姓氏是探讨同源Y染色体人群分布状况的一种理想研究模式,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一种有用标记,具有持续的研究前景。
袁义达特别补充一点,除了姓氏的父系传递,中国人还存在改姓现象,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避难改姓、少数民族改汉姓等,但比例很低,而且不管是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被称为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父系遗传的功能。即使在当代,人口流动较多,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广大农村同姓聚居的习俗变化不大,加上婚姻半径较小的特点,同姓人仍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隔离的Y染色体群体。
“姓氏基因”研究显露大量异常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
大量在今天看来异常生动的生命信息也从“姓氏基因”的研究中显露出来。袁义达发现,宋、明、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虽然吻合一致,但也有细微变化,如明朝7大最常见姓氏占人口的比率比宋朝和当代都低1%以上,反映出宋朝到明朝时期中国人口曾经大幅度降低过。
又如,历史人口数据表明,由于连年战争和屠杀,在元朝,北方和四川地区的人口急剧减少,而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一带的人口却相对有所增加。姓氏分布记录与此吻合,北方地区主要姓氏王、李、张、刘和杨占人口的总比率,在明朝比宋朝和当代的都低1个百分点,尤其赵姓的比率降低了4个百分点,赵姓为宋朝的皇室之姓,自然受到更大的冲击。而浙江和江西地区的第一大姓陈姓的比率反而比明朝和当代增加了1个百分点,成为明朝的第四大姓。而到清朝,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加,至清末民初,全国人口已达4亿,南北人口比重趋于平衡,因此大姓人口迅速增加,以至恢复和超过了宋朝时期相应姓氏的比率。
“姓氏基因”研究还表明,同是汉族姓氏,却可从血缘上分成两大分支,以武夷山———南岭为界,南北两地汉族血缘差异颇大,甚至比南北两地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异还要大。这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了汉族只是文化上而并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整个汉族是在与少数民族的逐渐交融中形成的。
袁义达通过研究掌握了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密度和大致规律。他自编软件,制作了100个大姓分布的彩色图谱,每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区域、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一目了然。他发现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宋、明、当代三个历史时期人口分布呈现一个共同特征,即仅占姓氏总量不足5%的100个常见姓氏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姓氏总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这表明,研究中国人起源和历史离不开这100个常见姓氏的源流和史迹,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和地域人群间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表现出地域特色和相对隔离的现象。
“姓氏基因”研究蕴含不凡的价值和前景
人们很关心的一个话题是,“姓氏基因”研究成果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袁义达告诉记者,“姓氏基因”研究与人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有望找出疾病分布与人群的关系,可使疾病诊断少走弯路。此前已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患疾病与其遗传基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高发易感人群。人们观察到,患同一种病的不同患者,即使服同一种药,疗效却迥然不同。有专家据此提出药物也有“百家姓”的观点,“姓氏基因”研究可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线索。
“姓氏基因”还与长寿问题研究有关。有调查表明,广东、广西等地长寿人口较多,同时该地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如果从姓氏入手,找出这些地区的大姓如“叶”、“黄”等人群进行研究,有可能会找到长寿、免疫力与某一姓氏遗传之间的关系。
“姓氏基因”研究还有益于划分同姓人群,帮助百姓寻根问祖。中国民间流行以修家谱来明示家族关系,如果掌握了姓氏与基因的关系,查一查基因就可以辨别同姓人是否出自同一血脉。袁义达介绍,前不久他们在山西太原市郊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了很有意义的现象。有一个村子的居民都姓张,附近庙里也供奉着张氏家族的灵位,村民均自称是数千年前某名门之后。但研究人员从史书中了解到,正宗的张姓应分布在河北地区。为检验太原这支张姓是否同出一族,他们从村民中抽取了30份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位点作了测试,发现该位点上的基因密码分布并不一致,证明这些同姓人群并非一个祖先的后代,有些人的祖先应是中途改姓加入。另一个例子,在河南开封至今仍有不少犹太人的后裔,因长期与汉族通婚,这些犹太人后代的外形与汉族人看不出差别,但他们的Y染色体仍有同犹太人相同的特征。
袁义达强调,“姓氏基因”课题现有成果告诉我们,中国的姓氏分布是一个重要的国情,值得深入研究。“姓氏基因”研究前景相当广阔,为人类群体研究打开了一条新通道,对文明起源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都可能产生帮助。
西方姓氏的由来?
总结来说,西方姓氏的由来和构成多样,从名在前姓在后到职业、父名和家族传统等因素都影响了西方姓氏的形成和用法。
西方人的姓氏及其由来
在西方,姓氏的起源和演变与中国不同。英国人在10世纪开始有姓氏,而在此之前,他们只有名字。姓氏的普遍使用始于11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基督教要求对姓氏进行登记。许多英美人的姓氏源自职业,例如,史密斯(Smith)源自铁匠,泰勒(Tailor)源自裁缝,库珀(Cooper)源自制桶工等。还有一些姓氏...
西方姓氏的由来?
西方人是在前,姓在后。英、美、法、西班牙、阿拉伯人都是如此。俄罗斯 人通常也是名在前,姓在后,但也有时把姓放在最前面,特别是在正式文件中。有些国家的人,姓名很长,分三节或四节。英、美人士姓名,第一节是本人的正 式名字(教名),最后一节为姓,中间一节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
欧美姓氏的由来各种各样奇奇怪怪
最早的姓氏来源于河流的名字。比如“库尔布斯基”这个名字就来自库尔巴特河,意思是“住在库尔巴特河边的人”。有些姓氏最初是根据某些人的外貌和举止起的绰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绰号就成了姓氏,比如:“尔本西山丽”就是“驼背乞丐”的意思;“别列科夫”原本是对浅黄色头发的人的昵称,现在天生黑发的人也可以用这...
英文姓氏smith有怎样的来历?
史密斯,源自英格兰,译为史密夫或斯密。此姓氏起源于金属工匠,青铜时代,铁匠常以此作为姓氏。在近代,许多逃难者为了躲避政治或歧视,也会改用此姓。史密斯一词,最初代表金属工匠的身份,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姓氏逐渐扩展至广泛社会群体。它不仅成为了铁匠家族的象征,也成为了逃难者避难时的代号,反映了...
常见英文姓氏的来源和含义
英文姓氏的来源、姓氏是什么呢?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中国人的姓氏的来源很复杂,但大部分和和生活有联系,有的以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如姓马、牛、龙、柳、梅、李、叶、谷、麦、江、金、石、等等; 有的以职业为姓,如巫、屠、卜等。英语姓氏也复杂多样。在中世纪的后期,英国人口...
英文姓氏的来源有哪些?
3. Joya:这个姓氏听起来非常悦耳,它可能源自于古老的喜悦和珍贵的宝石。4. Angel:这个姓氏直接与天使相关联,它传达了一种神圣和保护的信息,适合那些在父母眼中如同守护天使般的孩子。5. Sharon:这个姓氏有着美丽的风景含义,可能源自于一个宁静的草地或者平原。英文姓氏的来源多种多样:1. 一些姓氏...
外国的姓氏由来
这样英语中的第二个名字即英国人现在用的姓便产生了,而且很快用在小孩的身上。如:约翰·威弗尔的孩子可能叫做:Hilda Weaver(希尔达·威弗尔),Charles Weaver(查尔斯·威弗尔)等。第二个办法是在原名字后加上住处名称。这样,同一村庄里名叫Tom(汤姆)的人,可根据他们住处区别开来,如:居住在...
英语姓氏的来源是什么?
5. Jones(琼斯)6. Miller(米勒)等。二、英语姓氏的来源 大部分英语姓氏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它们的起源多种多样。有些姓氏来源于职业,如Smith(铁匠)、Miller(磨坊工人);有些源于地名或居住地,比如Lake(湖)、River(河);还有一些源于祖先的名字或某些特定的特征,如Brown(棕色)、Long(...
外国人姓氏的来源?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的成立(中国南宋中期)才开始产生姓氏。天智9年,即公元670年,开始编制最初的户籍。这就是日本史上的《庚午年籍》。自此,日本由“部民”制社会迈进了“公民”制社会。 日本姓氏的由来则更为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