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才子:最笨的那个人,为什么最成功? 江南四大才子中,最笨的那个人,为什么最成功?

江南四大才子中,最笨的那个人,为什么最成功?

传说中的“江南四大才子”是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和文徵明。按正史的叫法,是“吴中四才子”。进入1510年代,四大才子中最年轻的徐祯卿,最早离开人世。到了1520年代中后期,唐伯虎在悲苦中死去,祝枝山在不服中离世。只剩下文徵明,开窍最晚的那个人,孤独地多活了三分之一个世纪。

文徽明与唐伯虎同年出生,从16岁结交朋友,友情保持了一辈子。不过两人性格迥异:唐伯虎风流豁达,才气逼人;文徽明老实本分,为人严肃。1498年,文徽明和唐伯虎一起到南京参加乡试。事实上,文徽明已经单独来考过一次,不过名落孙山。而这次唐伯虎第一次赴考就高中解元,文徽明还是没有考上。这次,文徽明的父亲宽慰儿子,说他将来的成就绝不是唐伯虎所能及的。

仅仅一年后,1499年,两个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春风得意的唐伯虎,进京参加会试,却被人举报与富家子弟买通考官,科场舞弊。试还没考完就进了监狱。这件事最终没有证据,成了莫须有的指控,但被牵连其中的唐伯虎,后半生的命运已经被改写。1500年,唐伯虎出狱还乡,却被文人士大夫认为丢尽面子,恨不得开除原籍,唐伯虎的妻子也和他闹离婚,分家产。1514年,宁王朱宸濠派人到苏州广招人才,唐伯虎因此去了南昌,而文徵明发挥了“傻劲儿”,称病不去。结果唐伯虎发现宁王想造反,于是装疯卖傻,日日纵酒,最终被赶走。事后,人人都称赞文徵明有远见。

1524年,唐伯虎悲苦离世之时,文徵明的人生出现了转机,他在京任职,无法出席唐伯虎的葬礼。而徐祯卿科举最顺,26岁就中进士,但最后因为相貌丑陋而无法进入翰林院,郁闷不已。祝枝山的科举之路也很坎坷,考了5次才中举人,又考了7次仍与进士无缘。后来做了个知县,等人家要给他升官,他说自己不善于做官,辞职不干了。文徵明在任职期间受不了官场的明争暗斗,最终还乡。此时,四大才子只剩文徵明一人。归来后的文徵明全身心致力于诗文书画30余年。晚年名满天下,声望极高,是苏州乃至整个江南文坛的盟主。
文徵明的一生,没有唐伯虎的诗酒风流,大喜大悲;没有祝枝山的愤世嫉俗,恣意张扬;也没有徐祯卿的年少轻狂,诗才逼人。他不像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人,全然没有天才属性,仅靠着自己的勤奋、专注、模仿,以及上天眷顾的长寿,虽然走得慢些,最后却取得了最大的成就。

因为文徵明不风流,做个老实人,而且看人的眼光很准,有远见,同时人品超级好的,所以他最后成功了。

不风流,做个老实人
文徵明与唐伯虎是很好的朋友,不过两个人性情迥异,大家都知道唐伯虎风流旷达和才气逼人,而文徵明为人严肃和老实本分。历史上有记载一件事情,江南四大才子有一次聚会,有才肯定要有美女相伴了,唐伯虎没有事先告知文徵明,就给他安排了一个苏州名妓伺候,
这个名妓出场就直接牵住文徵明的衣袖,文徵明表现超级老实,害怕要要跳湖,可是把唐伯虎吓到,就送他上岸了。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就是文人雅士会青楼雅事撕扯在一起,突然出现一个异类,大家都觉得他太老实了,也太笨了,不懂得用风流韵事来抬升才子的身价。

看人准
宁王朱宸濠突然广招人才,说宁王求贤若渴,需要一群有智慧之人帮忙,一定会好好对待有才之人的,唐伯虎就动心了,跑去应聘了,还成功了,唐伯虎也是好心,知道有好事要跟兄弟分享,就想叫文徵明一起去,可是没有想到文徵明劝他别去,可惜是唐伯虎不听。

宁王也看中文徵明的才情,想请他一起去,无论对方怎么说,说得天花乱坠的,文徵明也不去,最后自己假装有病,去不了,宁王才放弃。事后证明宁王朱宸濠招这么多人才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想要造反。再一次感叹文徵明眼光,看人很准。
人品好
文徵明一生都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走,没有刻意去求什么东西,最后上天也是公平,让他成为了一位文化巨人。

说起杭州的江南四大才子我们可以想到的就是祝枝山,唐伯虎,徐祯卿,和文徵明。他们之中最笨的是文徵明,他最为成功。文徵明一生非常勤奋努力,他不论是在诗文,还是书画,文徵明都十分地精通。

祝枝山五岁的时候就能够写字,他可以在读书过程中做到过目不忘,九岁的时候就可以自己作诗,之后他的书法也是被人们说成了狂草第一人。但是他的科考过程十分不好,他的儿子甚至还在前一科高中进士,祝枝山当时因为不服气最后生病去世了。唐伯虎十六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得了第一名,从那以后名声大出,他们乡里考试的时候又拿了一个第一名。但最终结果却是唐伯虎沦为了一位画家,晚年的生活十分不好,最后郁郁而终。徐祯卿二十六岁高中进士,本来以为能够入朝为官,谁能知道因为自己的相貌比较丑陋,朝廷拒绝让他进入翰林院,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去世了。

文徵明是他们四个人中间最愚笨的一个,他一辈子参加了九次乡试,没有一次中榜的。但是他却是四大才子中成就最高的。虽然没有考中,可是落榜之后他以贡生的身份被推荐进了翰林,经过吏部的审核成为了待诏的官员。虽然他的天资没有其他三位的高,但是文徵明一生非常勤奋努力。他靠着苦熬一步步地走上了宗师的位置,被人们称为四绝全才。他不论是在诗文,还是书画,文徵明都十分地精通。而且他的寿命也很长,比起其他三位才子,多活了三分之一个世纪。

文徵明虽然天赋不是最好的,但他自己比较刻苦努力,所以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当文徵明决然还乡之时,祝枝山已经去世。江南四大才子仅余文徵明一人。而文徵明一生所能达到的名声和成就,才姗姗到来。

俗话说,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可惜文徵明在翰林院待到新鲜期一过,就萌生了辞职南归之意。

最笨的一个人应该是文徵明,他虽然是最笨的,但是是最成功的的,这是因为他足够的勤奋,天道酬勤。

最笨的人说的是文徵明,其实他也是不笨的,他知道自己的短处,然后勤能补拙,所以最后才能成功。

江南四大才子:最笨的那个人,为什么最成功?
说起杭州的江南四大才子我们可以想到的就是祝枝山,唐伯虎,徐祯卿,和文徵明。他们之中最笨的是文徵明,他最为成功。文徵明一生非常勤奋努力,他不论是在诗文,还是书画,文徵明都十分地精通。祝枝山五岁的时候就能够写字,他可以在读书过程中做到过目不忘,九岁的时候就可以自己作诗,之后他的书法也...

江南四大才子中,最笨的那个人,为什么最成功?
传说中的“江南四大才子”是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和文徵明。按正史的叫法,是“吴中四才子”。进入1510年代,四大才子中最年轻的徐祯卿,最早离开人世。到了1520年代中后期,唐伯虎在悲苦中死去,祝枝山在不服中离世。只剩下文徵明,开窍最晚的那个人,孤独地多活了三分之一个世纪。文徽明与唐伯虎同...

江南四大才子中“最笨”的他,为何最后能活成人生大赢家?
俗话说“起跑线上领跑的人,并不一定能赢在终点”,江南四大才子中,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都是少年出名,所以性格轻狂,结果遇到挫折就备受打击,最后早早离世,相比于其他三位,文征明是“最笨”的那位,但是也正因为少年时候不出众,所以他能够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也活得够...

文征明是四大才子中最笨的吗?
唐伯虎、徐祯卿、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而在这四个人里,文征明,7岁还不会说话,11岁才开口言语,一生九次乡试落第,可谓是四大才子里最笨的“笨小孩”。但是他却凭借着自己不骄不躁,执着坚定的意志,成为四个人里混得最好的人。而他的最终成就和一个人是分不开的,那就是他的...

江南四大才子他最笨 成就却最高!甚至超越唐伯虎
但每个人的际遇不同,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江南四大才子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文徵明和唐伯虎还是同一年出生,祝枝山比他们年长9岁,而徐祯卿则比他们小9岁。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都早早声名远播,而一直等到这三人都已经离开人世,文徵明一生所能达到的名声和成就,才姗姗到来。从京城还乡的...

江南风流四大才子,除了唐伯虎,其他风流三才子各都是谁?
第三位是文徴明,出身书香门第,擅长山水画。他幼时才赋未得显露,甚至显得有点天赋不足。三岁未会说话,五岁走路不稳。早年屡试不中。就是这样一个在别人看来比较愚笨的人,靠着他的勤奋,到处求教名师,最终大器晚成,成为江南皆知的才子。晚年辞官回乡,到处游山玩水,养心陶性。无疾而终,享年...

江南风流四大才子,除了唐伯虎,其他风流三才子各都是谁?
文徵明:出身书香门第,擅长山水画。他幼时天赋未显,甚至显得有点愚笨,但靠着勤奋和求教名师,最终大器晚成,成为江南皆知的才子。文徵明晚年辞官回乡,到处游山玩水,养心陶性。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因一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为世人称道。他为人正气大方,博学多才,生性豪爽...

江南四大才子皆各有所成,四人之中谁才是最成功的人?
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中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吴中地区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分别为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和徐祯卿四位才子。徐祯卿的诗多佳作,诗论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不但能诗,且擅于书法、绘画,以多才多艺见称。唐伯虎虽然是四才子之首,却是混得最惨的...

苏州的江南四大才子最后结局如何?
最后一个是文徵明:虽然他开窍得晚,却是四大才子中唯一成功进入翰林院的,不过他在翰林院待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没什么意思,于是他就向朝廷提出辞职,但吏部却始终不放人,直到三年半后,他才终于得到批准退休还乡。在文徵明返回家乡时,正逢祝枝上去世,于是江南四大才子就只剩下文徵明一个人,...

---古代江南四大才子,有何作为?他们的历史如何?
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


其它相关链接

资料来自于网友,若有质量问题,请联系电邮
© 狮子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