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童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娃娃亲在中国旧社会中风靡一时,是一种我们所熟知的早婚现象和习俗。然而,这种现象至今仍在印度盛行。童婚是印度教徒中的一个习俗,其起源时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可以追溯到吠陀时期,已有几千年历史。在印度,如果女孩到了12岁还未结婚,人们会感到惊讶。
在印度西北部的拉加斯余掘坦邦马尔瓦尔地区,每年4月底的阿卡蒂节,常常有上万名儿童举行集体婚礼。这里的人们普遍认为阿卡蒂节是一年中最吉祥的日子。在这一天,农村的大人们会带着“小新娘”和“小新郎”坐在牛车里或列队徒步而行。这些儿童在父母或僧侣的引导下完成各种婚礼仪式。
按照习俗,幼女婚后仍住在娘家,11、12岁后去夫家,此后的命运就由夫家决定。她们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家务,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经常遭夫家指责和打骂。有的十几岁就做母亲。守寡的少妇不允许改嫁,要穿最粗劣的衣服,不准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她们的未来命运全掌握在夫家手里。
印度社会的贫富差距巨大,童婚现象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城市贫民区。童婚过宴行去在印度是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20世纪30年代初,印度有70%以上的妇女实际结婚年龄不到15岁,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大部分印度妇女都是早婚。即使到了印度独立后的1961年,农村女子的平均结婚年龄仍在15岁左右。
针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印度政府对遏制童婚陋习的决心非常坚定。一些邦政府已经先后开始拟定结婚要到政府部门登记的法律草案,决心用法律手段彻底解决童婚陋习问题。印度政府在1929年通过了《禁止童婚法》,1930年开始实施。但这一法令与印度教徒早婚的传统观念相违背,被认为是反宗教的,所以实际行不通。1978年,印度政府修改了《禁止童婚法》,把女子的结婚年龄从15岁提高到18岁,男子从18岁提高到21岁。
在很多山区部族里,童婚的习俗仍盛行不衰。童婚陋习难禁,有其错综复杂的经济、宗教、历史及社会原因。其中之一是经济上的节省。印度有些地方之所以童婚盛行,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民经济困难。在印度,姑娘出嫁时女方仍然要付给男方一笔价值不菲的嫁妆。按印度的规矩,女孩越小,男方要的嫁妆就越少;而男孩越小,举行仪式的费用也越少。印度父母希望通过让女儿提前出嫁免去昂贵的嫁妆,而男方也乐得早早给幼子定下终身,省下将来操持排场婚礼的大笔花销。城市居民尚且如此,对生活贫困的农民来说,儿女结婚更是一个倾毕生之力都难以支撑的负担。在许多农民看来,童婚和集体婚礼仪式比较省钱。据说,童婚和集体仪式每人至少可以省掉两万卢比(合三千元人民币)。因此,许多经济困难的家庭希望早日让未成年的子女结婚。
其二是陈规的沿袭。童婚在印度古代宗教法典中得到过肯定,并作为一种社会习俗沿袭存在了上千年。印度不少古代法典中有大量记载,并肯定童婚,提到女子在月经来之前可以结婚。如《摩奴法典》明确写道:“30岁的男人应同12岁的幼女结婚,24岁的男子应同8岁的幼女结婚。”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多处记载了童婚习俗。《梵天往世书》中甚至提到幼女4岁以后可以结婚。印度教徒认为,婚姻是一种圣礼,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几千年来陈陈相因,童婚就构成了一种传统习俗。而对于许多老百姓而言,传统就是法规。
其三是家庭观念的影响。在印度,儿孙们毕竟还是唯一的养老保证。早生孩子意味着养老就有了保障。还有,按照印度教的观念,一个男人去世时,如果有他的女儿和一个孙子在他床边祈祷,那么,这个男人的灵魂由于有过多次生儿育女的痛苦而会得到拯救。陈旧的观念使一些老人极力主张孩子早日结婚,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四世同堂"的美满结局。
其四是出于贞节观的安全考虑。在农村地区,女孩通常独自在田野里放牧,容易发生不测。一旦遭到强暴,未婚女孩则极难找到婆家。早婚可给女孩及父母一种安全感。也有人将这种现象归罪于英国人对印度的入侵。为了保护女孩的贞节,人们及早将女孩嫁出去,以避免英国人玷污和破坏她们的贞节。
五是缺乏严格的行政管理。在印度这么大的国家里,结婚登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男女青年婚嫁的主要准则。宪法虽然规定了结婚的年龄,但没有行政手段进行法律认可也是枉然。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偏远乡村举行的集体童婚,政府根本就无法及时获得信息。于是,根深蒂固的童婚陋习得以长期存在和蔓延。
因此,要禁止童婚,光靠制定法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唤醒民众,制造社会舆论,提高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以及加快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落后的婚姻习俗。

印度童婚为什么盛行
印度童婚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经济条件差:在印度偏远和落后的山区,许多家庭由于经济条件不好,生活贫困,难以承担养育众多子女的开支。因此,很多女生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迫出嫁,以减轻家庭负担,这是导致童婚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习俗影响:在印度的一些地区,童婚被视为一种传统习俗。...

印度童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是缺乏严格的行政管理。在印度这么大的国家里,结婚登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男女青年婚嫁的主要准则。宪法虽然规定了结婚的年龄,但没有行政手段进行法律认可也是枉然。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偏远乡村举行的集体童婚,政府根本就无法及时获得信息。于是,根深蒂固的童婚陋习得以长期存在...

印度童婚为什么盛行
印度童婚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经济条件贫困:在印度偏远和落后的山区,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生活贫困,养育众多子女需要巨大的开支,导致很多家庭入不敷出。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许多父母会选择让女儿早日出嫁,从而出现了童婚现象。传统习俗影响:在印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将女孩早日出嫁的传统习俗。按照这种...

古印度童婚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1. 古印度普遍存在的童婚习俗,其普及有两个主要原因。2. 首先,父母倾向于在女儿幼年时安排婚姻,因为这时她们更容易被控制,完全服从父母的意志。3. 其次,童婚被认为能够保护女性的贞洁,避免她们在成年后受到外界的诱惑,因此家庭往往急于将女儿早日嫁出去。4. 然而,这种做法对印度妇女和儿童的身体及...

印度童婚盛行的深层原因
可能导致早产和生育率的提高。总的来说,印度童婚的盛行是社会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和政策执行力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印度政府加大教育普及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对传统观念进行深刻变革,真正落实法律禁止童婚的规定。然而,这无疑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

摧残人性的印度童婚,女孩10岁就要嫁人,为何屡禁不止?
2. 童婚的存在与印度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密切相关。女婴被流产或杀害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早婚被视为一种经济负担的减轻。3. 在印度,结婚时通常会有彩礼的习俗。早婚的女子往往要求较少的彩礼,因此一些家庭倾向于尽早将女儿嫁出去,以减少家庭负担。4. 宗教法典的认可也是童婚难以根除的原因之一。一些...

印度童婚为什么盛行
童婚盛行的原因:1. **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印度某些地区,童婚被视为一种传统习俗,与宗教和 cultural norms 紧密相连,使得这一现象难以根除。2. **经济压力:** 家庭贫困是推动童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印度的一些家庭中,由于经济负担沉重,父母倾向于将女儿早早嫁出去,以减轻家庭开支。3. **...

印度童婚历史原因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童婚被视为一种经济上的便利,因为它降低了婚姻的成本;其次,童婚在印度教经典中被视为一种传统,如古代《摩奴法典》要求男子与8岁女孩结婚,而其他宗教经典则提倡早婚,认为女孩在发育前结婚可以为父母带来死后升天的福祉。在中世纪的战争时期,印度教徒为了防止与其他民族...

印度结婚的法定年龄女性是18岁,男性是21岁,但为什么童婚还能如此...
童婚习俗的存续有着经济、宗教、历史和社会的复杂原因。要根本改变这一落后习俗,除了法律手段外,还需要提高民众意识、制造社会舆论、提升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并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印度,结婚登记制度尚未普及,传统的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仍然是婚配的主要方式。宪法虽有规定,但缺乏行政手段执行,特别...

印度童婚为什么盛行
十岁是孩子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年龄。 在这个年龄结婚之后,女孩通常在十一或十二岁时住在丈夫的房子里。 在这么小的年龄,她们不得不繁重的家务劳动,无法接受教育,这对这些女孩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此外,童婚将使女孩怀孕和早产,而童婚的女孩将有更多的孩子。 这也是印度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其它相关链接

资料来自于网友,若有质量问题,请联系电邮
© 狮子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