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光复的历史背景 台湾光复后的历史背景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使台湾自清朝割让予大日本帝国后又回归中国领土之事,标志着台湾日治时期的结束、与中华民国时期的开始。“
甲午战争大清帝国战败后,大清帝国与大日本帝国签订马关条约,本来属于大清帝国的台湾被割让与日本,从此台湾进入日治时期。
二次大战期间,在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中,同盟国同意战后日本放弃台湾。战后,国民政府对于如何接管台湾有两派意见,一派建议完全与进驻其他“沦陷区”相同,设立“台湾省”。另一派则主张在台设立拥有军警等特别公权力的“特别行政区”。
标志着被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回祖国版图,翌年8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颁布命令,明订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简称“光复节”,以为纪念。
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清朝战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本来为中国领土的台湾被中国清政府割让与日本,从此进入台湾日据时期。
二次大战期间,在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中,同盟国同意战后台湾归还中华民国。
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就如何接管台湾提出了两点意见。一组建议与其他“占领区”完全相同,并设立“台湾省”。但是,最终收购计划中的计划尚未完全实施。行政长官办公室的制度一直受到军事和政治权力的困扰,甚至被称为“新总督府”。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二战结束。同年8月29日日蒋介石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并于9月1日于重庆宣布成立“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与“台湾警备总部”。同时命陈仪兼任“台湾警备司令”。
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于上午十点于台北公会堂举行。降方为日本原台湾总督府,代表为总督安藤利吉,陈仪则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受降。同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正式运作,机关处所设台北市役所即现“行政院”院址。
扩展资料:
1943年11月26日,美、英、中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规定:战后东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
1945年 7月26日,美、英、中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定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应归还中国,国际社会表明了支持中国方面诉求的一致立场。
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日本原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向台湾受降主官陈仪递呈投降书。
陈仪发表了广播讲话,宣布从今天开始,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正式重新进入中国领土,所有的土地和人民政治都被置于中华民国的主权之下。这一历史事实是向所有中国同胞和全世界亲自报道的。这是日本入侵中国台湾省50年历史的终结。
抗战胜利是中国复兴的枢纽。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表明,台湾回归祖国是形成这一判断的重要依据。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祖国统一则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和两岸的和平统一同步进行;没有两岸的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必将受到阻遏。
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的历程,进一步巩固了未来实现两岸统一的历史、法律基础和国际认同,尽管祖国统一的进程还会面临很多曲折和风险,但只要我们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升综合国力、推动社会进步。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朝着祖国统一的方向迈进,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并取得两岸人民的支持和配合,祖国统一的目标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就不可阻挡,这是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的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关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光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台湾光复的伟大意义
封建社会兴盛起来后,中原的王朝与台湾之间有着许多来往。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下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辛勤和牺牲,也记下两岸来往的史实。 第一次远征台湾发生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一万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他们的台湾之行历时一年,最后因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伤十之八九,最后则带着数千名台湾居民回到大陆。事实上,这类军事远征并非是杀人越货,而是封建王朝确立和巩固统治范围的常用手段。 带回来的台湾人,介绍了许多台湾的情况。几十年后,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根据从台湾返回的吴国官兵和带来的台湾居民介绍的情况,在公元264至280年间写下《临海水土志》(见《太平御览》第780卷 )一书。他称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还介绍了当地的物产、人民、风情、工具、古迹等,其中的“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则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台湾为越国的版图。 书中地描述让人们对当时的台湾有了形象的认识:夷州在临海郡东南2000里,当地气候炎热,没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种植五谷,多产鱼肉,纺织细布,冶炼铜铁。居民为在高炎热气候中保存食物,把鱼肉卤在在大陶罐中,不仅自己当作佳肴,还用来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决定,女孩子出嫁后都要打掉上面的门牙。居民分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领。首领召集民众时,用木棍敲击中间掏空的木头,声音可传四、五里远,居民听见后纷纷赶来。打仗时将敌人的头砍下来,挂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几年都不摘下来,以彰显自己的战功。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较为完整记载台湾风情的文字,中原人对台湾有了肯定、明确的认识。 到隋代,隋炀帝在大业3年(607年)先后派出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等人两次前往当时被称为“流求”的台湾,因语言不通,第一次带回一名台湾人,第二次带回一些布甲。大业6年(610年),隋炀帝又派出武贲郎将陈稜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余人,从广东义安(潮州)起航,前往台湾,当地人以为这是中原的商船,这说明当时大陆商人经常前往经商,也说明台湾人已经熟悉经商贸易。只是陈稜与当地酋长谈判不顺利,刀枪相向,并带了数千名当地居民返回大陆。在台湾中部地区的彰化市,有一条街名叫“陈稜街”,它就是为了纪念这位隋朝将领的。 经过三国到隋唐的长时期的演变,闽粤一带向台湾的移民也逐渐增加,到宋代时已经出现较多的往来和经济活动,为便于管理,开始在台澎地区设立管理机构,澎湖已列入福建晋江县版图,这在台湾开发史上是第一次。台澎地区正式纳入宋代版图,尽管在后来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变换,但是台湾归属从来没有改变过。 中华少数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的是元朝。元朝控制中原地区后,按照惯例需要进军没有到达过的疆土,故于至元28年(1291年)10月,派出海船副万户杨祥为宣抚使,与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兵部员外郎阮鉴率兵6000余人进军台湾。由于语言不通和航海知识不足,无功而返。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巡检司,级别不高,属九品。“职巡逻,专捕获”,捕捉罪犯,兼办盐课,但这是中央政府派驻台澎地区的第一个行政执法机构。自此以后,中央王朝开始派员管理台澎地区。 元朝有一位旅行家,名叫汪大渊,他到过许多地方游历,在至正年间搭商船到台湾和澎湖,后写出《岛夷志略》。书中说台湾:“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土润田沃,宜稼穑。气候渐暖,地产沙金,黍子、硫磺、黄腊、鹿豹……海外诸国,盖始于此。”从人们可以到台湾旅行及两岸商业活动中,可以看出当时台湾和大陆的来往已经很多,已经成为互补性的经济活动和日常性的社会往来。 郑成功
明朝的海禁政策,导致东南沿海海盗盛行,为保卫沿海地区不受海盗侵扰,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驻军队,防止海盗利用台澎地区作为搔扰东南沿海的基地,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岛内驻扎军队,保卫海防。高雄凤山有特产“三宝姜”,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到达台湾时留下的,这是中原到达台湾的第一支大规模的商队。为保卫台湾,在以后的岁月中,先后出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统一台湾等重大军事活动。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本土内正式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后改为2府8县4厅。清政府对台湾地区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制度,进行有效管理。 西方殖民者东侵以来,美国、日本、法国等列强先后在台湾进行军事挑衅,加剧了中国边疆领土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上层在如何治理台湾的态度和方式开始出现变化,由“防内变为主”改为“防御外侵为主”,清朝督办南洋海防事务的福建船政大臣、后任钦差大臣的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把台湾称为“七省藩篱”、“南北洋关键”、“中国第一门户”,一再反复强调台湾地位的重要性。他们还多次上奏折,建议在台湾设立行省,以加强吏政,有效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巩固海防。 在台湾设省的建议在当时的边疆危机下,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一建议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间提出来的。第二年11月沈葆桢提出,在闽浙总督名下设立“福建巡抚”,“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抚丁日昌无法按期驻台湾,奏请朝廷另派重臣常驻台湾,改设“台湾巡抚”,这样实行3年的“冬春驻台”改为台湾单设巡抚。 刘铭传
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隶提督刘铭 传加封巡抚衔,督办台湾政务和防务。不管影视作品把他 说成什么样 子,刘铭传确实是一个有作有为的官员。 刘铭传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战争爆发,从总体上看军事上没有失败的中国,在政治上再次惨败,面对危机,加强台湾防务尤为必要。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于7月再次上书,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光绪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在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旨同意诏请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到1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由原来的2府8县4厅增为3府11县4厅1直隶州,后又增设南雅厅。首任福建台湾巡抚为刘铭传。正是这位巡抚,打开了台湾的近代经济发展之门。 历史沿着应该有的轨迹走到现在,在“巡检司”设立、充满风雨的550年之后,台湾成为清朝的第20个行省。台湾省建制的建立,对外主要是为了巩固东南海防,防御外国列强的侵略,加强军事防务;对内则开始近代工业化过程,开矿、邮政、交通、垦荒、教育事业等相继发展起来。从此,台湾社会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正是历史上两岸的来往,联结起两岸人民的心灵,台湾与大陆不可分离。大海向我们诉说的大陆在台湾的这么多“第一”,不仅仅是时间先后的意义,而是包含着多少先行者的勇气,开拓者的艰辛,奋斗者的牺牲;包含着多少台湾对中原腹地的向往,多少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关怀。同样也告诉我们,正是在这种延绵千年的交往中,中华文化浸透了台湾;台湾同胞则在连续持久的中华文化的环境中,也成为这一令世界感到惊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中华文化的创造群之一。因此,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沉淀。 朋友给点分吧(⊙o⊙)哦
顺势而为——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立场的确立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软弱外交,对日奉行妥协政策,不可能提出收复台湾的主张。1933年3月12日,蒋介石在孙中山逝世八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了《抗日必先发扬民族精神》的演讲,其中提到将来不但要收复东北,还要收复台湾和琉球。同年4月,蒋介石在另一次讲话中再次提到,十年后必可驱逐日本出境,收回台湾。但上述两次谈话都在军中所讲,讲词当时并未公布,听到的高级将领有的也将信将疑,未以为意。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逐渐步入全面抗战轨道,收复台湾的目标日渐明确。1938年4月1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公开表态:“台湾是我们中国的领土。
台湾光复是什么意思
台湾光复是指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重新回归中国版图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关于台湾光复的详细解释:历史背景:1895年,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强行占领了台湾。这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台湾及澎湖列岛脱离了中国的管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法律基础: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布《国民政府...
1945年台湾光复了,当时时代背景是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再次侵逼,中国再次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由...
1945年台湾光复了,当时时代背景是
台湾光复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使台湾自清朝割让予大日本帝国后又回归中国领土之事,标志着台湾日治时期的结束、与中华民国时期的开始。“光复”从字面上,就是“把失去的收回” 的意思。 甲午战争大清帝国战败后,大清帝国与大日本帝国签订马关条约,本来属于大清帝国的台湾被割让与日本,从...
台湾光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何称台湾回归为“光复"?其光复有何...
台湾光复是由於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获胜,中国做为盟军中重要的成员,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在战胜之後,得以收复在中日马关条约中割让的台湾与澎湖列岛.之所以称"光复",不称回归,是因为台湾的光复是用武力打回来的,是战胜的结果.回归是表示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回到中国;光复则是代表这块土地过去割...
台湾光复的历史背景
自此,台湾人民结束了自《马关条约》以来半个世纪的屈辱历史,在遭日本帝国主义50年殖民统治之后,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0月25日也被定为“台湾光复节”。让我们在此回顾一下台湾光复前后的重要时刻: 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公告:收复台湾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美英等国纷纷对日宣战...
收集查找20世纪40年代台湾光复前的历史背景
随后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日军退出被侵略的国家。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台湾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经过全民族八年的不懈努力,台湾终于光复。为了纪念台湾光复这个重大日子,记住历史耻辱,台湾长官还将10月25日定为“台湾光复节”,简称“光复节”。
台湾光复的历史背景
1933年3月12日,蒋介石在孙中山逝世八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了《抗日必先发扬民族精神》的演讲,其中提到将来不但要收复东北,还要收复台湾和琉球。同年4月,蒋介石在另一次讲话中再次提到,十年后必可驱逐日本出境,收回台湾。但上述两次谈话都在军中所讲,讲词当时并未公布,听到的高级将领有的也将信将疑...
台湾光复的背景具体解释是什么?
背景具体解释如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后,于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台北中山堂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的对日本的受降典礼。翌年8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颁布命令,明订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简称“光复节”,以为纪念。“台湾光复”自此就被各界大量运用。其词亦有另一说法,表示是缘由...
台湾光复时期背景资料
台湾光复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使台湾自清朝割让日本后又回归中国领土之事。“光复”字面上,就是“把失去的收回”的意思;台湾人也有的改用“终战”来称呼。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举报| 答案纠错 | 评论(3) 76 98 oprasark 采纳率:70% 擅长: 历史学 历史话题 哲学 股票 教育...
“台湾光复回归祖国50周年”贵金属纪念币纪念币来由
台湾光复的历史背景起源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从此进入了日治时期。中国人民一直为台湾回归祖国努力,从《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殖民统治台湾长达50年。两岸人民共同抵御日本侵略,保护中华文化的传承。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人民经过8年抗日战争,台湾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