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维新变法和日本的变法有什么不同? 列表比较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列表比较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区别如下:
1、两者的领导力量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中下级战士拥有较大的武装力量。通过军队的倒戈,皇帝有了实权,改革的阻力比较小。
中国戊戌变法:改革派不能动员群众,希望没有实权的皇帝不能实行一系列的措施。
2、两者国际环境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在明治维新时期,当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状态时,殖民地斗争的高潮还没有形成。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戊戌变法:改革开放时期,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放原材料生产区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分裂中国的狂潮。在这种情况下,方法的改变是强烈的,是帝国主义所不能容忍的。

3、两者社会背景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
中国戊戌变法: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两者相同点:
1、两者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进行;
2、两者都是资产阶级发动;
3、两者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4、两者都准备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严复语)。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啊。 首先,相信你说的“日本的变法”就是“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维新变法”就是“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其次,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1.时间: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 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 明治维新比戊戌变法早了近30年。 人物:明治维新:由中下层武士和一些大名发动武装革命,有明智天皇带领维新。 戊戌变法:有梁启超等上层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有光绪批准下达变法。 影响: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从此日本开始了走资本主义道路。日本由惜日的封建东亚小国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滋长日本的军国主义气焰。 戊戌变法大多数改革措施被废或取消。但中国资产阶级已经开始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变法保留的内容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结果:戊戌变法失败 明治维新:成功 2.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经过明治维新而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在1895、1904年分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帝国清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些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 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简单的说:1、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 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 2、戊戌变法和之后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坏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上面的两个原因,以第一条为最主要,下面仔细说一下我的理由: 至于有人说失败是因为“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 。”这个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但却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这个问题,日本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国还强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后,日本九州的封 建势力就发起对新政权的武装进攻。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在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戍变法运动是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太后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祸根。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甲午惨败,老佛爷岂能无动于衷? 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 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 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帝帝素怕慈禧太后,待到慈禧太后太后太后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 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 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慈禧太后是支持改革的,这个由她自己主导的新政证明了这一点,“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但处在那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她不具备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应有的知 识素养。她没有主动吸纳新知识的渴求和行动,因而在不少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如认为修铁路破坏风水,火车要用驴马来牵引等等(但这也不能全怪她,那个 时代的知识背景就是如此)。她的无知影响到她所支持的洋务运动和同治中兴的实 绩。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受教育水平和时代的局限性,她对事态的严重性、改革的 进程和目标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通盘考虑,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动地调整政策。 在 新政实行后,还是犯了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的冒进的错误,日本的维新用了 20年完成,而慈禧太后用了8年。由于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导致政局不稳定,导致权力下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保路运动。 这里强调一下,清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通常说 的什么腐败,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跃进。这和当年苏联解体的原因相似,苏联解体不是因为腐败,而是激进的改革。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区别 首先从结果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使日本一个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东方小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变成一个世界强国;中国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并且只维持了103天就被封建顽固势力扼杀了,中国没有因此而走上富强的道路. 明治维新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改革,它使日本摆脱了封建的束缚,让日本走上了强国之路,但它也有它的局限性,它没能彻底得废除封建制度,致使日本发展受限。而戊戌变法,从根本上说并不成功,但它确确实实动摇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期待你的满意啊~~

单说权力。
日本皇权0,变法后50;中国皇权100,变法后100
你如果是中国的统治者,你能接受后者吗

中国的维新变法流于形式,依靠缺乏实权的光绪帝,时间短、基础薄,在中央受到封建统治集团抵触,地方实力派又多持观望态度(变法期间仅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归根结底,一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统治集团较为强大顽固;二是相对于日本,当时中国的维新人才数量少、影响力不足,社会关于维新缺乏长期的文化认知。
日本的变法触及了根本,甚至全盘西化,可以说岛国的忧患意识较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上下一致的危机观念,关注西学、向西方学习成为文化界的普遍认知,藉此在“黑船造访”之后的数十年间储备了相当的新式人才,政府主导下的向西看更使得社会精英阶层有了用武之地,幕府还政、明治维新也绝非一蹴而就,更像一种文化渗透和危机压迫的结果。

中国的维新变法和日本的变法有什么不同?
首先,相信你说的“日本的变法”就是“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维新变法”就是“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其次,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1.时间: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明治维新比戊戌变法早了近30年。人物:明治维新:由中下层武士和一些大名发动武装革命,有明智天皇带领维新。戊戌变...

问:初中历史知识。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有何不同?为什嘛...
中国方面-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瓜分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④结果不同,日本方面-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方面-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维新运动有什么区别
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

中国和日本都曾经历过君主立宪制度,分别是哪两项变法
中国和日本都曾经历过君主立宪制度,分别是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提出君主立宪,失败。后来清末被迫实行新政,预备仿行立宪。简介: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

中、日明治维新相比有哪些异同?
(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问:初中历史知识。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有何不同?为什嘛...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两个不同的历史事件,它们在结果上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两者的社会背景不同。在日本,人民的反抗活动频繁且强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而且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相比之下,中国在戊戌变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封建势力较为...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进行的改革分别是什么?
楼主您好,19世纪中后期是沙皇彼得一世的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针对俄国的农奴制等 日本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而中国戊戌变法的领导力量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官员,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外,守旧势力在清朝内部根深蒂固,对改革形成了巨大的阻力。综上所述,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在改革目标、深度和广度、领导力量和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改革的成败,也反映了两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

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差不多同进行,为什么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点 1、社会背景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 ,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


其它相关链接

资料来自于网友,若有质量问题,请联系电邮
© 狮子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