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的<春雨> 梁遇春的《春雨》谁能给我全文

梁遇春的《春雨》谁能给我全文

春雨

作者:梁遇春


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我向来厌恶晴朗的日子,尤其是娇阳的春天;在这个悲惨的地球上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欣欢的气象,简直像百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古怪笑脸,完全显出宇宙里的白痴成分。在所谓大好的春光之下,人们都到公园大街或者名胜地方去招摇过市,像猩猩那样嘻嘻笑着,真是得意忘形,弄到变成为四不像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沦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惟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仿佛一个堕落的女子躺在母亲怀中,看见慈母一滴滴的热泪溅到自己的泪痕,真是润遍了枯萎的心田。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好比中古时代那班圣者被残杀后所显的神迹。“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子的心境。“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人类真是只有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千锤百炼,腰间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钢刀,“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子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阑干,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怀念着宿草新坟里当年的竹马之交,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瞒珊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了;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悄悄下着,遮住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檐前的燕子躲在巢中,对着如丝如梦的细雨呢喃,真有点像也向我道出此中的消息。



可是春雨有时也凶猛得可以,风驰电掣,从高山倾泻下来也似的,万紫千红,都付诸流水,看起来好像是煞风景的,也许是那有怀抱罢。生平性急,一二知交常常焦急万分地苦口劝我,可是暗室扪心,自信绝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过对于纷纷扰扰的劳生却常感到厌倦,所谓性急无非是疲累的反响罢。有时我却极有耐心,好像废殿上的玻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总是那样子痴痴地望着空旷的青天。我又好像能够在没字碑面前坐下,慢慢地去冥想这块石板的深意,简直是个蒲团已碎,呆然趺坐着的老僧,想赶快将世事了结,可以抽身到紫竹林中去逍遥,跟把世事撇在一边,大隐隐于市,就站在热闹场中来仰观天上的白云,这两种心境原来是不相矛盾的。我虽然还没有,而且绝不会跳出入海的波澜,但是拳拳之意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摆动于焦燥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为中心罢。所以我虽然爱葺葺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雾,使我们想起也许此后永无风恬日美的光阴了,也许老是一阵一阵的暴雨,将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焦燥同倦怠的心境在此都得到涅磐的妙悟,整个世界就像客走后,撇下筵席洗得顶干净,排在厨房架子上的杯盘当个主妇的创造主看着大概也会微笑罢,觉得一天的工作总算告终了。最少我常常臆想这个还了本来面目的大地。



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犊里面那句烂调,所谓“春雨缠绵”罢。一连下了十几天的霉雨,好像再也不会晴了,可是时时刻刻都有晴朗的可能。有时天上现出一大片的澄蓝,雨脚也慢慢收束了,忽然间又重新点滴凄清起来,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记得十几年前每当连朝春雨的时候,常常剪纸作和尚形状,把他倒贴在水缸旁边,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虽然看到院子里雨脚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总觉到无限的欣欢,尤其当急急走过檐前,脖子上溅几滴雨水的时候。可是那时我对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觉之间领略到的,并没有凝神去寻找,等到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候,我却老在干燥的此地做客,单是夏天回去,看看无聊的骤雨,过一过雨瘾罢了。因此“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了,盛年时候好梦无多,到现在彩云已散,一片白茫茫,生活不着边际,如堕五里雾中,对于春雨的怅惘只好算做内中的一小节罢,可是仿佛这一点很可以代表我整个的悲哀情绪。但是我始终喜欢冥想春雨,也许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愁绪很有顾惜爱抚的意思;我常常把陶诗改过来,向自己说道:“衣沾不足惜,但愿恨无违。”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的境罢

梁遇春《春雨》的读后感
“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平生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 滴沥,仰观波涛汹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里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清静的白莲花了……”

我将它抄录下来,我喜欢这段话,喜欢这文字的肉体和肉体上飘逸的灵魂,喜欢字里行间透着的那一段清愁,那才是绝代的风华啊!我也常常静坐在窗边,想眼前身后的事,想自己简单却又复杂的经历。是涉世太深?太浅?或者是没文化?太浅薄?总之,到头来我都困倦、疲累,沉落下去,从没化作过“清净的白莲花”。

《春雨》,我慢慢地翻下去。果真象春雨细密而又绵长,滋润着我精神的每一粒细胞,我立刻就和梁遇春熟识了。真的,好多绝妙之笔都和我想过却说不出来的一样。我一定去拜访你,假如你活着。可惜,你却27岁的时候便早逝了。

为什么以前没见到过梁遇春这个名字呢?历史啊,不过是几十年的功夫,便将一粒珍珠深埋于瓦砾之中了。

  作家简介: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 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
  著作书目:
  《春醒集》(散文集)
  1930,北新
  《泪与笑》(散文集)
  1934,开明
  《梁遇春散文选集》
  1983,百花
  翻译书目:
  《近代论坛》(论文)英国狄更生著,1929,上海春潮书局
  《英国诗歌选》
  1931,北新
  《草原上》(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1,北新
  《荡妇自传》(小说)英国笛福著,1931,北新再版改名《摩尔.弗兰德斯》,
  1982,人文
  《红花》(小说)俄国伽尔逊著,1931,北新
  《吉姆爷》(小说)波兰康拉德著、1934,商务

  htKDmmHY

  杜拉斯 资料
  HUPI @ 2006-01-28 21:05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台港澳地区译为玛格丽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作家。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学里学过数学、法律和政治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并加入共产党;1955年被共产党开除党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在她后来的作品中通常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不停的创作的正是这部小说。这个故事里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杜拉斯很难描述,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玛格丽特·杜拉斯》)首先我们应该相信她自己写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

  为了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忘掉纠缠我们的烦恼。可是写作既能掩盖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试探,重复,在寻找恰当的词语,“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地的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杜拉斯的作品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
  《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劳儿·维·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
  《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
  《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
  《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
  《戏剧——卷二》 1968, 伽利玛
  《毁灭,她说》 1969年 子夜
  《毁灭,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
  《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
  《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
  《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
  《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
  《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 1977年/电影
  《卡车》1977年/剧本 子夜 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1977年 子夜 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
  《塞扎蕾》 1979年/电影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阿尔巴特罗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绿眼睛黑头发》 1980年 《电影日志》
  《阿伽达》 1981年 子夜
  《阿伽达或无限阅读》 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
  《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
  《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三 1984/戏剧 伽利玛
  《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
  《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
  《写作》 1993年 伽利玛
  《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一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

  http://www.margueriteduras.com/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网站

  阅读全文 / 评论 / 丢小纸条 / 文件夹: 资料

  [追忆似水年华] 文本
  HUPI @ 2006-01-28 16:08

  http://www.cnool.net/tianyige/foreign/plst/zyssnh.htm

  阅读全文 / 评论 / 丢小纸条

  梁遇春 资料
  HUPI @ 2006-01-28 16:02

  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梁遇春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蹈火者形象。他对火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因为他本人的生命也正如一团跳动的火焰,尽管最终剩下的也只不过是一点残灰,却仍然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场烈焰中去,从容起舞。他在《观火》中说:“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梁遇春的文正如他的人,即使是观火,也是一种把自己燃烧进去的视角。他早已知道生命的火焰最终将熄灭,变成一堆灰烬,所以这投入就带上了一丝悲壮的色彩,也早已蕴涵了最为深刻的绝望与无奈。梁遇春一生的散文创作,正如他在《谈“流浪汉”》里所说的“溶入生命的狂潮里写作”,率真随兴,昙花一现,而今天我们读他的散文,仍然还会为其中闪现的智慧灵动与强烈张力而惊诧、激动。

  一、“流浪汉”散文

  梁遇春的散文中,《谈“流浪汉”》算是较长的一篇,也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篇。梁遇春在这篇文章里毫不掩饰自己对流浪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读来令人激动不已,而他本人的作文态度和文章风格,也正如这篇文章中所谈的流浪汉那样,无拘无束,热情随兴。梁遇春在这篇散文里说:“真正的流浪汉所以不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因为他已经做到无人无我的境地,那一刹那间的冲动是他唯一的指导,他自己爱笑,也喜欢看别人的笑容,别的他什么也不管了。”又说:“流浪是指流浪的心情。”这种“无人无我”的流浪汉气质,也正是梁遇春散文的一大特点。

  1、“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
  德国接受美学研究学者耀斯在他的《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对审美经验进行了阐释,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角色距离”,这种内心的距离起源于游戏的审美态度,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意志来处理原来必须一本正经地办理的事情的能力。游戏的审美经验教我们“把另一种生活置于我们的近旁,把另一个世界置于我们的世界的近旁。”就假面舞会这个例子来说,就会导致对三种类型角色的偏爱:骑士、牧人和小丑。“我们的一些客人寻找似乎高于或者低于社会的东西,其他的人则寻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文学传统的三种重要类型就植根于这样三种不同的审美认同倾向:英雄式的、田园式的和流浪汉式的。梁遇春的这种流浪汉式散文就是基于那种“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当然,耀斯的解释学理论产生于西方文化环境中,与中国现代散文作者的整体文化视域是不同的,但梁遇春的创作显然受到过西方散文的影响,梁遇春的业师叶公超在1933年除夕为他的遗著《泪与笑》作跋语时就评价这位学生:“在这集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受了Lamb与Hazlitt的影响,尤其Lamb那种悲剧的幽默。”,再加上梁遇春大学时就读于英文系的背景,使得拿西方的审美经验理论来讨论梁遇春的作品有其可能性和合理性。小丑式的审美认同表现出读者寻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的某种渴望,相对于同时代的许多其它散文作家,梁遇春显然是更加个人化和情绪化的,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反映出一种对自己内心和人性的关怀,很少有时事和具体社会背景的痕迹,他曾说过“就是把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一笔勾销,我们也希望能够过个有趣味的一生。”(《谈“流浪汉”》)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小丑那种以个人的表演来自娱或娱他的生存方式,使得他的散文自辟出一片蹊径。
  2、与生俱来的悲剧感
  梁遇春的散文创作可以说是一种率性而为的青春写作,“青春写作”是一个含糊的,界定不清的归类,在这里的含义不仅仅是指写作者的年轻,更是指创作过程中特有的风格不成熟,思想尚且庞杂混乱的探索阶段。辛弃疾说少年是“为赋新辞强说愁”,迷茫和感伤是大多数青春写作所带有的色彩,而梁遇春散文中的那种悲剧感却是与生俱来的,那种看待生命的独特视角和对宇宙万物的置疑感慨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情绪宣泄,这一点从他的《人死观》、《泪与笑》、《破晓》、《黑暗》、《春雨》等文章中可以明确感知,可以说,梁遇春的幽默,正是基于一种骨子里的忧伤。
  (1)“火”的意象
  梁遇春对“火”有着一种独特的迷恋,他写给徐志摩的悼文题目即为《吻火》,他本人也经常独自坐在火炉旁边,静静地凝视面前瞬息万变的火焰。他希望自己来生能做一个波斯人,因为“他们是真真的智者,他们晓得拜火。”而即使是没有钱买烟,他也会拿一匣的洋火一根根擦燃来“解这火瘾”,(《观火》)可见其对火的痴迷。
  火具有一种矛盾的性质,一方面,它是绚丽的、迷人的;另一方面,它是短暂的、危险的。喜欢火的人,性格里也注定有这样一种美丽而又危险的双重因素。火所蕴含的悲剧性在于它注定要熄灭,因而它的燃烧就具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色彩。梁遇春的散文深处都有一种幻灭的忧虑,特别是在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泪与笑》中。而即使付之一炬也要忘情燃烧的理想主义式执着也通常会让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人们陷入深深的无奈和绝望,梁遇春也不例外。他认为人们都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救火夫,因为凡是生到人世来都具有救人的责任。“我相信生命是一块顽铁,除非在同情的熔炉里烧得通红的,用人间世的灾难做锤子来使他迸出火花来,他总是那么冷冰冰的,死沉沉的,惘怅地徘徊于人生路上的我们天天都是在极剧烈的麻木里过去——一种甚至于不能得自己同情的苦痛。”而面对现实的无奈也让这个渴望“救火”的作家除了自责外无能为力,“不敢上人生的舞场和同伴们狂欢地跳舞,却躲在帘子后面呜咽,这正是我们这般弱者的态度。”(《救火夫》)对“火”的迷恋与无奈,是梁遇春散文悲剧性的一大体现。
  (2)伤春
  充满生气活力的春历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然而在梁遇春这里,“春”却充满了感伤,他对“春”的描写总是包含了一种“盛景易亡”的忧虑,这跟他性格中沉积的忧郁不无关系。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他开篇便说:“一年四季,我最怕的却是春天。”接着又说:“一看到阶前草绿,窗外花红,我就感到宇宙的不调和,好像在弥留病人的榻旁听到少女的清脆的笑声,不,简直好像参加婚礼时候听到凄楚的丧钟。”把春天和丧钟联系起来实属少见,《红楼梦》里黛玉葬花或许有几分这样的情绪,因为林黛玉也是一个对自己命运和世事抱有天生的悲剧心态的人。
  (3)对“泪”的肯定
  梁遇春从不认为流泪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他对痛哭的人怀有一种温暖的同情,因为能感受到痛苦比全然麻木要好得多。他说:“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我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得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笑与泪》)把“流泪”这种源于悲痛的反映作为对人生进行肯定的一种标志,足可见梁遇春性格里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感。

  二、“笑中带泪”的写作

  梁遇春散文的总体基调可以概括为“笑中带泪”,叶公超评价他具有“Lamb那种悲剧的幽默。”他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说自己“是个常带笑脸的人,虽然心绪凄其的时候居多。”这种含泪的歌唱态度与他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有很大关系。
  1、世界观
  梁遇春认为矛盾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无穷的二元对立构成了人生活的整个世界和宇宙万物。“坟墓旁年年开遍了春花,宇宙永远是这样二元,两者错综起来,就构成了这个杂乱下劣的人世了。”(《又是一年春草绿》)而“诙谐是由于看出事情的矛盾”,所以梁遇春的散文里就出现了“泪”与“笑”这样的二元对立,“常常发笑的人对于生活是同情的,他看出人类共同的弱点,事实与理想的不同,他哈哈地笑了。” (《醉中梦话(一)》)这又和小丑那种泪中求笑的态度相吻合。
  2、人生观
  梁遇春对人生可以说是极度热爱的,尽管他口口声声谈“人死观”,因为太热爱美好而不堪面对和承受现实的黑暗。正如存在主义所主张的:“所有的反抗和绝望都是为了爱”,梁遇春对人生、对生活是抱着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在《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中他曾明确表示:“在这短促的人生,我们最大的需求同目的是爱。”抱着这种态度,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更多关注和表现的是自己的内心以及人性的矛盾、脆弱和敏感。他希望多领略人生之味,极力反对麻木、中庸、得过且过的犬儒主义生活方式,所以他会对火的那种恣意燃烧有特殊的迷恋,也会对流泪抱有深切的体认和怜悯。
  3、文章基调
  (1)“笑中带泪,泪中求笑”
  梁遇春在《第二度的青春》里说:“登楼远望云山外的云山,淌下的眼泪流到笑涡里去,这是他们的生活。”或许可以看作他本人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流泪是因为看到人生的困窘与无奈,而笑是看透人生之后一种对人生的肯定;流泪也是因为彻底投入到这场生命的火焰中受到灼伤,含泪的微笑则更像是一种超越痛苦的旷达胸襟,是不甘麻木的宣誓。“这个世界仍然是充满了黑暗,黑暗可以说是人生核心;人生的态度也就是在乎怎样去处理这个黑暗。……只有深知黑暗的人们才会热烈地赞美光明。”(《黑暗》)梁遇春的散文,正是在黑暗中不断地赞美着光明。他在《醉中梦话(二)》里曾引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话说:“我不得不老是狂笑着,怕的是笑声一停,我就会哭起来了。”或许也可以看作是对他自己做文态度的某种写照。
  (2)经验陶冶后的天真
  梁遇春的少年锐气,勇于思考以及热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还我头来”以及其他》一文中,他敏锐地指出了人云亦云的现状:“他们的态度,观察点总是大同小异———简直是全同无异”,他主张要用自己的头脑独立地思考,推翻所谓“正宗”而不应迷信权威。他甚至揶揄了当时的导师梁启超,“梁启超先生开个书单,那种办法完全是青天白日当街杀人的刽子手行为,”他又意犹未尽地嘲讽了胡适的自以为是:“胡适先生在《现代评论》曾说他治哲学史的方法是推一无二的路,凡同他不同的都会失败……(我)打算舍胡先生的大道而不由,另找个羊肠小径来”。其语气措辞可谓率真直白,一派天真而无城府之气。但这种天真又不同于不知世事的“无知的天真”,梁遇春的散文?格自有其才?所本,他广征博引,却又能自创雅趣,使文章显得亲切有味,呈显自然的风雅情趣,让作品读起来清晰深刻,且充满生命张力。他认为小孩子的天真不足称道,是“无知的天真”,和桌子的天真没什么区别,人们追求的应该是“超然物外的天真”。他说“经验陶冶后的天真是见花不采,看到美丽的女人,不动枕席之念的天真。”(《天真与经验》)这从他对妓女的态度上就也可窥见一斑,“所以天下最贞洁高尚的女性是娼妓。她们受尽人们的揶揄,历遍人间凄凉的情境,尝到一切辛酸的味道,若使她们的心还卓然自立,那么这颗心一定是满着同情和怜悯。”(《黑暗》)由此可见,梁遇春散文所流露出的率性与天真,是建立在深刻积累和理解基础上的天真,因而显得更加可贵。

  三、率性而为

  率性而为可以用来形容梁遇春的做文态度,这种流浪汉般恣意忘情的文风源于他做人的一种基本态度,用一句著名摇滚歌词来形容即是“如果注定凋零,索性忘情燃烧。”按照他的观点,如果要写出好的文章,必然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那在第一时间内打动自己的、让自己激动欣喜的想法或灵感才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好友冯至在他的散文集《泪与笑》所作的序中说:“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处处闪眼,然而没有一个线索,稍纵即逝,他不能同一面镜子一样,把甚么都收藏得起来。”可以看出他写作的即兴性。即兴往往带来一种全新的创造,所以梁遇春的散文能不落窠臼,周国平也曾在《泪与笑》的序里对他的这种独创性作出过评价:“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在梁遇春的散文里,我们的确能感受到他在《谈“流浪汉”》中所提到的那种“无人无我,不失火气,也不失活气”的气质。
  1、妙手偶得之
  梁遇春的散文大多数属于“妙手偶得之”之作。他在《醉中梦话(一)》中曾专门以“做文章同用力气”为题写过一段专述,陈述自己的做文观。他觉得胡适之所说的“做文章是要用力气的”未免太正而不邪了,费力气如果是为了矫饰堆砌以迎合读者,还不如随手记下的随笔日记来得真实自然。“可见有时冲口出来的比苦心构造的还高一筹。” 然而梁遇春主张的随兴写作却并非指不加构思信口胡说,他赞赏的是一种在吃透技巧后的游刃有余状态,“卖力气的理想目的是使人家看不出卖力气的痕迹。”这也就是要先有“妙手”,才能把偶然迸发的灵感化为精妙作品。而梁遇春写作的随兴也可在他的很多散文中找到痕迹,如他在谈做文章同力气时引用一个记不清姓名的英国作者的话,就直接打个括号说:“名字却记不清了”,引了一段英文,又在后面打个括号说:“句子也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吧”,丝毫没有为了使文章显得更加完满而细查引文出处的打算;在《醉中梦话(二)》中第四篇干脆就以“这篇是顺笔写去,信口开河,所以没有题目”为题,尽显其率性而为的做文态度。虽然看来似乎稍欠严谨,但却正显示了梁遇春的真实个性。
  2、矛盾的言论才是真挚的
  梁遇春既然认为矛盾是宇宙的根本原理,自然是不会在文章中掩饰自己内心种种矛盾混乱的想法。他在《一个“心力克”的微笑》里谈到人们为何要做“心力克”时说到了自己对于人世的许多苦衷。“自己呢,没有冷淡到能够做清闲的观客,隔江观火,又不能把自己哄住,投身到里面去胡闹一场,双脚踏着两船旁,这时倦于自己,倦于人生,这怎么好呢?”,他拿排架子来比人生,“比如,有人排架子,有人排有架子的架子,有人又排不屑计较架子有无的架子,有人排天真的架子,有人排既已世故了,何妨自认为世故的架子,许多架子合在一起,就把人生这个大虚空筑成八层楼台了,我们在那上面有的战战兢兢走着,有的昂首阔步走着,终免不了摔下来,另一个人来当那条架子了。”这种对命运人生的看透或多或少包含了些无奈,但不妨碍梁遇春继续冒着摔下的危险努力构建他自己的八层楼台,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退观一切。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天下只有矛盾的言论是真挚的,是有生气的,简直可以说才算得一贯。矛盾就是一贯,能够欣赏这个矛盾的人们于天地间一切矛盾就都能澈悟了。”

  读梁遇春的散文,不论是早期的青春冲动、少年意气,还是后来的略带沉重,沧桑之叹,都不会让人觉得平淡如水,他就是一个生命旅途中的流浪汉,举杯对月,入火而舞。而对于他散文中存在的不足,台湾一位文人这样评论:“作者由于年轻、涉世未深,因此生命的历练,并未达深刻沉练的地步,文章的表现也并非完美无缺。然而,我们却可以从字里行间,一窥他努力经营生命的深刻与幽默的企图。对如此天才横溢的作者的作品,我们是可以用更宽容的眼光来欣赏的。”的确,在短暂的生命中,这个蹈火者散发的能量和热度,已足以令我们出汗。

  阅读全文 / 1条评论 / 丢小纸条 / 文件夹: 资料

  不只是笑话
  HUPI @ 2006-01-28 15:54

  到底有几个明天呢?谁知道!也许我倒霉,只有十个了;您运气,还有二十个。。。

  阅读全文 / 评论 / 丢小纸条 / 文件夹: 不只是笑话

  不只是笑话
  HUPI @ 2006-01-28 15:24

  翻译"......"
  "这个世界如此广大,生下来的都不一定是自己的儿子"

  阅读全文 / 评论 / 丢小纸条 / 文件夹: 不只是笑话

  下一页 »

  2006 十二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浏览全部网志 / 按日期总览

  网志分类
  - 所有日志
  - 不只是笑话
  - 资料
  - 未分类

  最新评论

  非非 Fifid.com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我的歪酷 非非共享界
  参考资料:http://mlifo.yculblog.com/
  回答者:舴∞艋 - 初学弟子 一级 12-14 12:56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3 个人评价
  好
  66% (2) 不好
  33% (1)

  其他回答共 1 条
  读梁遇春《春雨》
  钟磬声

  梁遇春是个短命的文学天才,在这个世上他仅仅活了短短的28年,便如同一颗流星,于瞬息间殒灭了,给予我们,这些倾羡他才华横溢的人们,留下了过多的遗憾和伤感。事情就是这样,早慧的诗人许多都是短命的。唐代的王勃、李贺,英国的雪莱、拜伦、济慈,俄国的普希金、叶赛宁、莱蒙托夫,以及与梁同时代的徐志摩、朱湘、刘梦苇等人都是一颗颗瞬息殒灭的流星,人们见到那流星瞬息的璀璨,每惯以无限的惆怅和伤感缅怀。
  他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除了二十余种外国文学作品的译著外,他自己的文字主要就是这本薄薄的,收有36篇散文小品在内的《春雨》了.

  参考资料:http://www.gzwh.gov.cn/whw/channel/wsds/zjdp/dlyccy/

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 全文
懒惰汉的懒惰想头之一 “迟起”艺术的门径与实践 回想起来给我最大益处的却是“迟起”。现在脑子里所有聪明的想头,灵活的意思多半是早上懒洋洋地赖在床上想出来的。应该赞美它,同时告诉有志的人们一点迟起艺术的门径。我天天总是在可能范围之内,尽量地滞在床上,看着射在被上的日光,暗笑四围人...

梁遇春人物生平
梁遇春,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2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28年毕业,成绩优秀,留系任助教。后因政局动荡,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1930年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英文系图书,兼任助教。1932年,梁遇春因急性猩红热离世,年仅27岁。在大学期间,梁遇春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

梁遇春是怎么死的
梁遇春(1904~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一中)。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师从叶公超、温源宁等名师,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后由于政局动荡,...

梁遇春《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 全文
梁遇春的《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探讨了爱情的不同表现形式。他指出,通常情侣间的恋爱,无论是炽热期还是冷却期,都可能被视为平淡无奇,就如同为追求学术成就而撰写的博士论文。恋爱有时被描绘为壮举,但更多时候,它更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文章将恋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情的多情”,这类...

梁遇春被称为"中国的伊里亚"出处在哪里?
。梁遇春倾心于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深受其影响,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今译“伊利亚”,是兰姆影响最大的笔名)。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1935年4月,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论及此话 梁遇春...

梁遇春的名言
青春之所以可爱也就在它给少年以希望,赠老年以惆怅。在我眼里,天下女子可分两大类,一是“你”,一是“非你”。一切的女子,不管村俏老少,对于我都失掉了意义,她们唯一的特征就在于“不是你”这一点,此外我看不出她们有甚么分别。《苦笑》 难怪有人说:“自然创造我们的时候,我们个个都是...

梁遇春散文途中表达了什么
梁遇春的《途中》散文,揭示了对生活、自然与人性的深切思考。作者以旅途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的瑰丽与变化,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尽入眼帘,展现出他对生活之美的热爱与追求。通过旅途中遇到的人物,梁遇春展现了生活的多元与复杂性,引发人们对生活多样性的体悟。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与依存,呼吁保护...

梁遇春人物评价
在他的作品中,梁遇春对火有着特殊的情结。他希望生活如火焰般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充满生气和趣味。精神如火焰般飘忽莫定,冲破习俗、成见和道德的束缚,恣意飞舞,迸发出火花,幻化出五色的美焰。他以观火者的视角,把自己燃烧进去,即使知道生命最终将熄灭,化为一堆灰烬,这份投入中蕴藏了...

梁遇春集内容简介
梁遇春的《梁遇春集》汇集了他多方面的思想和感悟。其中,"讲演醉中梦话(一)还我头来,及其他"篇章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死观,让人深思生命的真谛。紧接着的"醉中梦话(二)谈'流浪汉'",他分享了流浪者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春朝一刻值千金"表达了他对时间流逝的珍视,以及对生活...

梁遇春梁遇春的散文评析
梁遇春的散文创作可以说是一种率性而为的青春写作。他的作品中与生俱来的悲剧感与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相辅相成。他对生命的独特视角和对宇宙万物的置疑感慨超出了普通的情绪宣泄。他的幽默,正是基于一种骨子里的忧伤。在梁遇春的散文中,“火”的意象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对“火”有着独特的迷恋,...


其它相关链接

资料来自于网友,若有质量问题,请联系电邮
© 狮子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