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之战
安庆之战
1859年到1861年,清军围攻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保卫安庆,坚持抗清斗争,率军多次救援,进行了两年之久的战斗。1861年9月5日,安庆失陷,2万多人壮烈牺牲,太平军自此节节败退。
1856年发生的天京事变,葬送了太平天国得之不易的大好形势,使太平天国运动陷入了严重的危急时刻。在湖北,清军攻占了太平军坚守一年多的武汉,接着顺长江而下,水陆并进,一步步紧逼九江,威胁安庆;在安徽,清军乘太平军兵力虚弱之机,夺取了军事要塞庐州,又连续攻陷了三河、庐江、和州、巢县、无为等地,从四面向安庆压缩;在天京附近,清军重又建立了江南和江北大营,直接威胁天京的安全。
自古以来,欲控制长江,必先得武汉、安庆、九江三处。现在武汉已陷清军之手,九江也因石达开出走而成为孤城,不久被清军攻克,长江北岸要地只余安庆一处在太平军之手。安庆为天京上游的重要屏障,有安庆,则安徽一带容易控制,粮草、给养等可源源接济天京,并且可侧面威胁清军江南、江北大营。所以,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形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安庆的得失和安徽诸州县的归属。
在与太平天国的长期较量中,清朝传统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腐败不堪,屡战屡败,已逐渐不是战场主力。这时,湘军崛起,成为了太平军最凶恶的敌人。湘军的创始是湖南湘乡人曾国藩,此人儒生出身,好教学授徒,家中有很多田产。太平天国兴起后,他变卖家产,以湖南农民为骨干,建立了一支军队,处处与太平军对抗。湖南民风强悍,因此湘籍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强。湘军完全是曾国藩的私人部队,主要将领都是他的兄弟、好友或学生。政治上用儒家的忠孝仁义来贯输士兵,军事上是铁血式的严格训练,湘军因而非常凶猛顽强,极少投降,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逐渐在战斗力上超过了太平军。
太平天国后期,原来的主要军事将领已逐渐凋零,陈玉成和李秀成成为了太平天国的擎天双柱。陈李二人都是广西人,很早就跟随太平军转战南北。在常年的征战中,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素质和对天国的赤胆忠心,逐渐脱颖而出。1859年初,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从香港辗转来到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干王,总揽朝政。
洪仁玕一方面提出了著名的《资政新篇》,着手实行太平天国的内政建设,一方面大力提升年轻的军事将领,将陈玉成和李秀成擢升成为三军主将。陈李二人不负众望,率军合力作战,在安徽三河镇全歼了湘军悍将李续宾所部精锐6000余人,痛击了进犯安庆之敌。李续宾所部是湘军中最能打的,他的覆灭令曾国藩哀叹不已
在长期与太平军的作战中,曾国藩逐渐意识到,虽然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是令清军非常忌惮的将领,但陈玉成更加危险。首先,以安庆为中心的安徽一带已成为了决定战争命运的主战场,而陈玉成所部正是在这里顽强作战,成为湘军的劲敌。不打垮他,湘军就谈不上夺取安庆,更谈不上攻克天京;其次,陈玉成战术多变,擅长轻骑突袭回马一枪,敢打硬仗,湘军名将多次折在他手中。不打垮他,湘军的士气就难以振作。
而李秀成所部兵力虽多,但作战常不甚坚决,且部队多在江南活动,脱离了命运攸关的安徽战场。从1859年冬天起,曾国藩就逐渐把湘军主力转移到安徽战场,反复争夺,稳步向安庆推进,力图扫除天京的这一屏障。事实证明,曾国藩这一着正抓住了战争形势的要害,对太平天国的命运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1860年1月,洪秀全在天京大会诸将,共同制定了下一步的军事计划。非常遗憾的是,这个计划是以东征苏州、常州,夺取重要的江南经济基地为主,而并非是北上救援事关天国命运的安庆。陈玉成的主张是救安庆,可惜未被采纳。而李秀成对富庶的江南一直向往,非常积极的承担了东征的主将之职。东征战役非常顺利,在陈玉成的配合下,李秀成连夺苏州、常州、丹阳、无锡、江阴、太仓,以及浙江的嘉兴、平湖等地,击毙了清军名将张国梁,一时威震东南。
江浙是清朝的财赋重地,清廷十分震骇,急命曾国藩救援江浙战场。而曾国藩坚持战略决心不变,一面敷衍清廷,派部分军队摆出了东进苏常的架势,一面则加紧了向安徽的挤占。
而太平天国东征苏常的决策错误又被曾国藩抓住,他利用这半年太平军兵力向南之机,阻断了安庆和天京的联系,四面困住了安庆。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军万余人进驻安庆城外重要据点集贤关,于城外挖长壕二道,内壕用于围困安庆,外壕用于阻挡援军。安庆陷入了危急之中。
鉴于安庆形势危急,1860年9月初,洪秀全再次召集诸将于天京商议对策。陈玉成看到湘军主力置于安庆,而其后方湖北则兵力空虚。当即建议“围魏救赵”,以南北二路主力合攻武汉,促使湘军回师救援,以解安庆之围。洪秀全当即采纳,命陈玉成为北路军主帅,李秀成为南路军主帅,沿长江两岸并进西征,克期会师武汉。另以杨辅清、黄文金、李侍贤、刘官芳所部进入江西和皖南,攻打曾国藩的大本营祁门大营,配合二路西征大军解救安庆。
1860年9月底,陈玉成率军自天京渡江北上,兵围寿州、凤阳、六安等地,逐渐接近安庆。11月初,他联合捻军进至桐城西南挂车河一带,联营40余座,猛攻湘军多隆阿、李续宜部,试图直接救援安庆。湘军凭垒据守,太平军猛攻数日,伤亡很大,毫无进展。陈玉成又转攻枞阳,湘军也筑垒扼险而守,多次进攻未果,陈玉成只好退走庐江,首次救援安庆努力失败。
1861年2月,陈玉成攻克霍山,打开了西进的大门。然后,他率军翻越大别山,以横扫千军之势向湖北挺进,数天之内连克英山、蕲水等地。3月22日,袭破黄州府,离武昌只有200余里,骑兵转瞬即到。其时武昌城内只有清兵2000余人,湖北巡抚胡林翼又急又气,吐血不止,哀叹自己“笨人下棋,死不顾家!”此时陈玉成如挥军直进,武汉当可一鼓而下。
最南第一层战线是长江中提督杨载福率领的湘军水师;第二层是坚守安庆城的叶芸来、张朝爵的太平军,他们为配合陈玉成的援军,已在菱湖南岸扎了5座营垒,并用小船与北岸的太平军大营互通消息;第三层是曾国荃包围安庆城的湘军,利用内外二条长壕阻挡太平军突围与救援;第四层是陈玉成部,驻集贤关外,与安庆城内太平军夹击曾国荃部湘军;第五层是湘军副都统多隆阿部,内围陈玉成,外拒洪仁玕军;第六层是洪仁玕、林绍璋、吴如孝所部来自天京的援军。整个战线犬牙交错,形势极为复杂。双方都意识到了安庆会战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搏斗,太平军失败了,那么天京就失去了唯一的屏障,太平天国危在旦夕;湘军失败了,不仅安庆的包围圈被打破,安庆城下的湘军主力极可能全军覆灭。双方在此都横下了一条心,必欲死争安庆。
1861年5月1日,陈玉成派部将吴定彩率1000余名太平军将士从菱湖大营进入安庆城中助守,自已则率军向围城湘军展开攻击。曾国荃急忙联合杨载福的湘军水师,顽强抵挡陈玉成的进攻。双方激战一天,太平军武器不如湘军,伤亡很大,未能取得进展。第二天,陈玉成率军再攻,而洪仁玕和林绍璋、吴如孝所部太平军也前来增援。
湘军悍将多隆阿带兵万余人迎头拦阻洪仁玕等军,双方在横山铺一带发生激战。多隆阿以一部正面缠住太平军,命骑兵绕至太平军阵后进行攻击。洪仁玕和林绍璋、吴如孝部的太平军多是新兵,临阵惊慌,顿时形成溃败,洪仁玕等只好退守桐城。5月3日,太平军黄文金部及捻军2万余人从芜湖赶来支援,与洪仁玕、林绍璋等部会合。
赤冈岭位于安庆城北集贤关外3里左右,是扼控安庆外围的战略要地。陈玉成所部一走,曾国藩立即命鲍超、成大吉两部包围赤冈岭,决心先吃掉陈玉成的这支精锐部队。湘军掘长壕将赤冈岭与菱湖南北两岸的太平军18座营垒分开包围,然后向赤冈岭发起了猛攻。赤冈岭上这4000太平军将士都是从广西开始就转战千里的老战士,个个身经百战,战斗力极强。主将刘玱琳自加入太平军起,就仗仗冲锋在前,勇猛无比,曾率部连续踏平清军营垒10余座,清军对他极为胆寒。曾国藩既对刘玱琳痛恨无比,又很尊敬这个对手,言必称“玱琳先生”,或称“玱翁”。
陈玉成看到安庆危在旦夕,悲愤异常,他策马在阵前督军进攻,高呼着:“今日无论文臣武将,都要前进,安庆要定了!”太平军将士日夜猛攻湘军围城部队,实力损耗极大,却始终未能冲过长壕。9月5日,曾国荃命湘军以一部兵力抵挡陈玉成部的攻击,主力则向安庆发起了猛攻。湘军大炮轰塌了安庆的北城墙,湘军一涌而入。
此时城内的太平军已饿得枪也拿不动了,但是人人奋死,绝不投降。湘军在城内到处杀人放火,共屠杀了城内军民16000余人,无数尸体顺扬子江而下,密密麻麻塞满了江道。至此,安庆城失陷,守城太平军全军覆灭,吴定彩、叶芸来战死,张朝爵乘船突围,不知所终。城外的陈玉成、杨辅清在远处遥望安庆的满城大火,知道事已无可挽回,只好相望长叹,率军退回桐城。
安庆失守后,天京上游接应断绝,也逐渐陷入湘军的重重包围中。陈玉成所部损失惨重,但他百折不挠,为挽救太平天国的事业,仍力图进取中原,吸引清军兵力以保卫天京。1862年5月,陈玉成北走寿州,被地主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捕解送清将胜保军营。陈玉成坚贞不屈,于6月4日在河南延津英勇就义,年仅26岁。陈玉成的牺牲,标志着太平军在长江以北的防务完全瓦解,清军可集中主力围攻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已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点。
安庆之战太平军必输的三个原因:战略失误,缺乏水师,装备落后
安庆之战太平军必输的三个原因如下:战略失误:太平天国后期诸王各自为政,英王陈玉成虽为太平军总司令,但调不动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的人马,即便调动了也是出工不出力,一遇强敌便溃败,导致陈玉成只能以寡击众。此外,陈玉成逼走老上司韦俊,而韦俊投降湘军后,引导湘军攻下军事重镇枞阳,切断了安庆...
曾国荃安庆之战
曾国荃安庆之战的要点如下:战役背景:时间:咸丰十年5月,曾国荃率军开始围攻安庆。地点:安庆位于长江中游,战略位置关键,能控制汉口、武昌,威胁南京。对手:安庆当时被太平军占领长达9年之久。战役过程:包围安庆:1860年6月,曾国荃率领8000湘军逼近安庆,围绕城西和城北挖了两道长壕,形成包围,...
曾国荃安庆之战
安庆之战,曾国荃为湘军立下了大功,安庆的陷落为进攻天京提供了有利条件。清廷给予曾国荃“智勇兼施”的赞誉,并赏加布政使衔、穿黄马褂。
李秀成麾下二号战将:吴定彩最后怎么死的?
吴定彩是在安庆之战中战死的。具体来说:安庆之战背景:1861年9月,湘军“吉字营”在曾国荃的带领下攻破了安庆。安庆是太平天国在长江中游的重要重镇,其陷落对太平天国来说是一次重大打击。吴定彩的参与:在安庆之战中,吴定彩被陈玉成调往安庆协助守将叶芸来进行防守。尽管安庆城外湘军重重围困,吴定彩...
安庆之战,陈玉成败亡,多隆阿居功第一,但赏赐不如曾国荃
在安庆之战中,多隆阿负责与陈玉成的主力军团决战,承担了最艰苦、最危险的任务,而曾国荃则固守营垒,享受了最大的收益。多隆阿的付出与贡献,最终使得安庆陷落,陈玉成败亡,多隆阿居功第一。然而,曾国藩的赏赐却比多隆阿丰厚,这让多隆阿感到不满与愤慨。多隆阿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荣耀与挑战,他不仅在太平...
安庆之战:就算李秀成投入战斗还是会失败
安庆之战:就算李秀成投入战斗,太平军还是会失败 陈玉成象征性地发起一次冲锋,然后对天长叹一声,便率军离开集贤关,向皖北地区转移。接着,曾国荃“吉字营”湘军攻克安庆,然后以发放路费为理由,将16000名太平军将士处死,守将叶芸来、吴定彩则战死。对于安庆陷落,后人多将原因扣在李秀成身上,若是...
安庆保卫战:太平天国战争最惨烈的一战
安庆保卫战: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战 安庆,位于八百里皖江的源头,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的美誉。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曾经在这里登盛唐山观长江,感慨了一句“此地宜城”,故而安庆城别名“宜城”。不过,这座充满人文底蕴的小城,还曾有过一段硝烟弥漫的岁月。清咸丰十年,湘军与太平军在安庆城打响...
重温安庆之战
重温安庆之战 1862年5月,地点寿州,英王陈玉成带十几位随从入城。苗沛霖的侄子苗景开设宴款待,酒过三巡,意犹未尽,大伙沉浸在一片欢乐中。此时,苗景开找借口离开席位,然后率兵突袭陈玉成,太平军拼死血战,无奈力量对比悬殊,陈玉成被俘虏。陈玉成痛斥苗景开,说苗沛霖不够义气,“墙头一根草,风吹...
安庆之战
安庆之战 1859年到1861年,清军围攻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保卫安庆,坚持抗清斗争,率军多次救援,进行了两年之久的战斗。1861年9月5日,安庆失陷,2万多人壮烈牺牲,太平军自此节节败退。 1856年发生的天京事变,葬送了太平天国得之不易的大好形势,使太平天国运动陷入了严重的危急时刻。在湖北,清军攻占...
太平天国的安庆保卫战过程?
1861年,洪仁�、林绍璋会合桐城、庐江一带的吴如孝部,共2万人,进至安庆北面的新安渡、横山铺、练潭一带,连营15公里,谋与陈玉成部会师,共解安庆之危。曾国藩也决心投入更大的兵力,与太平军决战安庆。1861年5月10日,曾国藩移营至江边上的东流,就近指挥;同时,将鲍超部6000人自景德镇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