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历史,从十七世纪开始 日本在十七世纪的经济状况

日本在十七世纪的经济状况

这段时期的日本经济状况大部分是与中国的历史有关
17世纪处于中国的明朝时期,自1603年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一改丰臣秀吉时与中国的紧张关系,欢迎中国海商前往贸易,虽然在1639年日本开始实行锁国政策,但对中国的贸易商船仍然开放,双方的贸易额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16世纪末的时候,日本发现大量银矿,而且发明了“灰吹法”的白银冶炼方法,这样就使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有了支付和交换的基础。因此,在中国与日本长崎贸易问题,尤其是对日本银借两国贸易输入中国之研究而言,17世纪是值得注意的一百年,也是日本银输入中国的主要时期。根据目前中 Et两国的历史资料记载和学者研究显示,主要是通过三大渠道输入的:

第一条渠道是自16世纪60年代开始的由葡萄牙人控制的澳门与中国、曰本的转口贸易,特别是1571年至1638年形成的以澳门—长崎为轴心的葡萄牙日本贸易网成为日本白银输出的主要渠道之一,每年的数量达到五六十万两之多。

第二条渠道就是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日本的贸易。其商船于1609年首次航行日本平户,获得了日本官方的贸易许可,并设立了商馆,在此后至17世纪中叶是荷日贸易的高峰时期。通过以上两种贸易模式获得的日本白银又经过与葡萄牙、荷兰、中国的贸易大部分流入中国。日本一位白银史专家就认为:“在十七世纪初,由日本人、中国人、葡萄牙人以及荷兰人的船只,从日本载运出口的白银每年可达150000到187500公斤。……最终还是流到了中国大陆。”①

第三种渠道也就是本文重点关注的中国与日本的直接贸易,包括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明中叶以后的民间海上贸易。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往来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就多有交通,而在明代中期以前已达到相当规模,关于在双方贸易中日本银的输入也是史有记载,但这一问题最值得关注、白银输入规模最大的时期却是以17世纪作为代表的,其中又和这一时期中国与长崎民间贸易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了解日本银的输入中国,首先必须考察明清时期中日双方的贸易背景和贸易历史。

明清时期的中日贸易



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受中国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阶段、由中国东南沿海之海商集团控制的海上民间贸易阶段和日本德川幕府锁国后对去日华船的配额阶段。下面就中日贸易的各阶段作一简单的梳理。

(一)朝贡贸易阶段

朝贡贸易也称之为勘合贸易,它是宫府直接控制海外贸易的一种方式。传统的中国从本质上而言属于大陆型的国家,自汉代以后历朝均注意向内陆经略,自西汉张骞开通了与欧洲通商的丝绸之路之后连绵不绝;而面向东、南的海洋常常裹足不前,即使在开放海禁的岁月中,海上商业的区域基本上以日本、朝鲜而东南向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为外弧为限,并自周代始依据与中原地理距离的远近而形成同心圆的依附关系,以直接统治、藩属、朝贡和互市等方式加以维系和教化。其中,在这一“以中国和印度为两个轴心,以东南亚为媒介,通过朝贡贸易、互市贸易等官营贸易和通称为帆船贸易的民间贸易等形成的关系继承和发展而来”①的亚洲区域经济贸易圈内,东亚传统的贸易伙伴和竞争对手非中国和日本莫属了。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就在同年的十一月,派使臣去日本、安南、占城和高丽宣示并颁发诏书;此后又两次遣使修复了元朝时两国的交恶,重新恢复了朝贡关系,准许以朝贡为名义,由明廷出价收购所进献的物品。所谓“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②,开始了由朝廷垄断和控制的中日朝贡贸易。但除了由官方严密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外,民间贸易并未被准许,自洪武四年(1371年)首度颁布海禁起,一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③。

差不多就是这些有用点的 你要想知道详细的资料可以去查下专门的日本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

补充: 玩过 太阁立志传 吗 ?要明白这段历史··去玩下这个游戏··什么都知道了!呵呵··· 补充: 17世纪时的日本!从17世纪初期德川家康统一全国!建立德川幕府之后··日本的封建势力开始走向衰弱! 可以说日本是幕蕃体制或者是封建体制(分封体制),(但是和中国所谓的封建社会不同。中国在政治上是由中央到地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经济上小农经济是主导。)在日本,政治上虽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但事实上只拥有可怜的一小块土地,国家实权是掌握在幕蕃大将军手中,大将军拥有的土地最多,然后层层往下分封土地到大名、武士。经济上还是封建农奴制。其实跟西欧中世纪相像。对外关系方面当然是“闭关锁国”。 补充: 我在想怎么回答你的问题··· 补充: 日本一直以来是尊崇礼数,和民族文化的国家!也因为岛国心态·也因为单一民族文化!日本在16世纪末经过长期的征战!最后被 丰臣秀吉 统一!之后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最后以失败告终! 到17世纪初,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这时候国内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但是作为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日本··和晚清是如出一辙,疯狂的阻止外国的经济渗入··最后实行闭关锁国!之后在外国势力逼迫下!和明治天皇的明智改革之下!明治维新。日本开始向资本主义转型!! 以此为转折点!日本的服装,建筑,文化都产生巨大的变化!!!
明治天皇。带头换下传统的和服!穿上西洋服饰,以此宣誓改革的决心!从那以后,日本社会上,除 了节日大家会穿传统和服,其他的少数穿和服以外,很少还有人穿传统服饰!!
17世纪末期的日本·已经禁止武士佩剑,有机会看看很经典的动画片: 浪客剑心!讲述的就是维新的故事!!看看里面的服装··就有你想要的了!! 补充: 总结:
日本的建筑风格,与中国唐朝类似!传统服饰一直是和服,到现在为止还是有穿和服的!
日本的最大变革,就是明治维新之后!所有的制度,风俗,建筑,都变了!开始奉行资本主义,并迅速想军国主义发展!

17世纪不清楚 我只知道 16世纪德川幕府建立 后来 18世纪逐渐落寞 然后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 迫使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日本人 有所醒悟 不在 学习中国 开始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后来 就是 19世纪的明治维新 日本天皇权利加强
还有 2战期间 日本气焰过于嚣张 还攻占美国珍珠港 致使美国政府 也出力帮助 中国 之后 中国就出现美国飞虎队的身影 然后美国还以颜色在长 崎和广 岛投放原 子 弹 直至最后 无条件投降 现在只允许日本有国 防 军 其余军 队 一率不许出现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开设幕府,是为江户幕府,亦称“德川幕府”。江户幕府的统治制度,史称“幕藩体制”。幕府为集中权力和控制诸侯,除颁行有关法令外,还实行参觐交代制度。为查禁天主教、防止西方殖民势力入侵,自17世纪30年代起颁行锁国令,至1853年实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锁国政策。
江户时代的经济和文化 江户时代的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农作物品种增多,耕作技术和灌溉设施等都有所进步,人口和耕地面积尤以前期增加较快,商业性农业也有所发展,渔业、盐业和山林、水产业更加兴旺。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自江户中期以后农村工业得以建立。除江户、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外,称为“城下町”的封建城镇布满全国。全国政治中心江户,18世纪初人口约 100万,为当时世界最大城市。幕府努力开发矿山,铸造全国统一的货币;开发水路航运,修筑港埠。由于商业繁昌,以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主的城市居民阶层(町人)日益成长。幕府末期,日本开始采用西方近代技术开办新式军火工厂和纺织等工业企业。
江户时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町人文化”兴起,出现了一批以描写町人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小说、诗歌、绘画、版画和戏曲。中国书籍大量输入,对儒家学说、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以及孙吴兵法等的研究活跃。江户时代中期出现了称为“国学”(日本学问)的新学术部门,代表人物有荷田春满、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平田笃胤等。在自然科学方面,创立了“和算”(日本数学);还通过荷兰书籍学习西方医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以及武器、船舶的制造技术,称为“兰学”。在教育方面,各地兴办称为“寺子屋”(寺塾)的学塾,庶民得以学习读写算的知识。自江户中期起以安藤昌益、高野长英、渡边华山为代表的一批进步思想家,著书立说批判封建制和幕府锁国政策,要求革新,导致1839年幕府迫害兰学家的“蛮社狱”。
(封建社会的解体)江户时代,由于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作为幕藩统治基础的封建自给自足经济渐趋瓦解。幕末,在农业经营方面发生雇佣劳动关系;批发行支配的农村家庭手工业愈益发展,逐渐出现一些手工工场。这表明,资本主义在日本开始萌芽。与此相适应,出现了介于封建领主和农民之间的新剥削阶层-“豪农” (地主富农)和“豪商”(商业高利贷主)。同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化,1637年爆发了农民和天主教徒反对封建压迫和宗教迫害的岛原起义,1837年又发生了城市平民参加的大盐平八郎起义。19世纪40年代以后,以农民起义和城市贫民捣毁运动为主要形式的反封建斗争愈演愈烈,给幕藩统治以沉重打击。幕府在镇压人民斗争的同时,自18世纪前期起迄19世纪40年代初,先后实行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和天保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都不能挽救幕府的统治危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频频叩关,民族危机加深,幕藩统治体制摇摇欲坠,封建社会加速解体。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M.C.佩里率舰队驶抵日本,以武力要挟日本开国(见彩图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M.C.佩里率部在浦贺港登陆(1853年7月))。次年美国迫使德川幕府签订《日美和好条约》(《神奈川条约》)。1858年日本又被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分别签订了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宣告破产。西方列强强加给日本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的法权和关税自主权横遭剥夺,面临严重的半殖民地危机。
日本农民起义(18世纪) 近现代日本(1868~ ) 政权和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日本“开国”后,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以下级武士改革派为中心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不久发展为轰轰烈烈的倒幕维新运动。18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1868~1869)中取胜后,在 “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图彻底废除幕藩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成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实施)。1890 年开设国会。日本式的君主立宪体制-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近代天皇制实质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资产阶级政权范畴。
日本资本主义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明治政府在接收幕藩经营的工矿企业的基础上实行“殖产兴业”,积极引进西方近代技术和设备,兴办以军工为主的国营企业,发展交通运输和通信部门,建立起统一的近代金融货币制度和股份公司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80年代初,政府将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拥有特权的资本家(“政商”)。这些资本家遂成为日本财阀的前身。在国家积极扶植下,私人资本迅速发展。自80年代中期起,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热潮。19 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从制丝、棉纺等轻工业部门到钢铁、机械、造船、电力等重工业部门完成了产业革命。在产业革命过程中产生了近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本资本主义遂告形成。 大陆政策和军国主义路线 由于明治维新这一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不彻底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从而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明治政府中掌握实权的资产阶级改革派,继承封建时代武士道的衣钵,在争取实现“富国强兵”、摆脱半殖民地危机的过程中,采取了“失之西方、取之东方”的方针。他们对西方列强屈从妥协,对亚洲邻国则实行侵略扩张。在近代天皇制确立的同时,明治政府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并制定了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大陆政策”和军国主义路线。早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就曾借故入侵中国台湾和朝鲜。1894年,英国出于对抗俄国的战略需要,带头修改对日本的不平等条约,到1911年,多年悬而未决的修改条约问题获得完全解决。1894~1895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从中国索取巨额赔款,并割取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地。1900 年,日本又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后,经过10年扩军备战,日本发动了以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为目的的日俄战争。结果日本战胜,割占库页岛南部,并攫取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殖民特权。从而为日本霸占朝鲜和在中国东北实行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20世纪初叶,日本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期。日俄战争后,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财阀垄断资本逐步形成,日本经济被置于金融寡头的垄断统治之下。与此同时,军人势力煊赫,军阀获得军令制定权,成立了议会和内阁不得介入的“国中之国”-军部,军国主义统治体制进一步巩固。对外,在加紧向中国东北渗透的同时,悍然吞并朝鲜(1910)。从此日本跻身于国际帝国主义强国之列。 1912年明治天皇死,大正天皇即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帝国主义自相火并无暇东顾之机,极力扩大对华侵略。1915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妄图鲸吞整个中国。日本向西方国家提供军需物资,大发横财,成了暴发户。在战争的刺激下,日本工业飞跃发展,生产力比战前增加 4倍以上,钢铁、造船、机械、电力、化学等重工业部门产量均翻几番。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垄断资本空前膨胀,由负债累累的债务国一跃而变为大债权国。 日本帝国主义的重重危机 随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断激化,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见日本工人运动、日本农民运动)以及各种争取自由民主、维护人民权利的社会运动此伏彼起,日本帝国主义面临重重危机。继19 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之后,1913年爆发了第一次拥护宪政运动。这一运动与人民群众反对藩阀和军阀专制、要求实现民主改革的斗争汇合在一起,形成了称为“大正民主”的运动和思潮。1918年,又爆发了震撼全国的米骚动。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1922年日本共产党诞生。继之,一些进步组织纷纷成立,日本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斗争不断发展。日本统治当局则颁行《治安维持法》(1925),设立“特高”秘密警察,疯狂镇压共产党和工农运动。1926年大正天皇死,昭和天皇(裕仁)即位。日本继1920年经济危机和1923 年关东大地震引起的经济危机之后,1927年又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为摆脱内外危机,1927年日本出兵侵入中国山东省,公然干涉中国革命。同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战略方针。
日本社会主义星期三讲习会(1907)
侵略战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败亡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席卷日本,日本帝国主义铤而走险。1931年挑起“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次年,制造伪满傀儡政权,开始了在中国东北的长期殖民统治。在国内,法西斯势力为夺取国家权力而跃跃欲试,右翼团体和军阀紧密勾结,鼓吹“昭和维新”,推进国家法西斯化。1936年法西斯军官发动“二二六” 武装政变失败后,军部法西斯独裁确立,进一步加紧实行侵略扩张。同年11月,日本和德国签订《反对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见彩图日本飞机轰炸后的上海(1937年)) 。同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对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开始形成。1939年 9月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欧战爆发。1940年 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与美英交战。
为进行侵略战争,加强军国主义法西斯统治,日本政府于1937年掀起“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1938年颁行《国家总动员法》。通过各种立法,大搞战时统制经济,从而确立了战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40年近卫文 □发动“新体制运动”,解散一切政党,成立法西斯政治组织“大政翼赞会”。同时,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法西斯教育。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血腥事件,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和世界舆论的谴责。日本人民中也出现厌战情绪和反战活动。由于日本对外战争的非正义性,加之日本资源贫乏,不胜长期战争的消耗,终难逃脱失败下场。在中国人民、亚洲其他各国人民以及美国、苏联等世界反法西斯盟国人民合力抗击之下,1945年 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横行一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归于败亡,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战犯遭到历史的惩罚。

幕府

没见过这么懒的问题,百科什么的慢慢看就好了

日本的历史,从十七世纪开始
17世纪不清楚 我只知道 16世纪德川幕府建立 后来 18世纪逐渐落寞 然后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 迫使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日本人 有所醒悟 不在 学习中国 开始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后来 就是 19世纪的明治维新 日本天皇权利加强 还有 2战期间 日本气焰过于嚣张 还攻占美国珍珠港 致使美国政府 也...

日本的历史起源于什么年代
公元7世纪,日本模仿中国唐朝封建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通过大化革新,建 立起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公元12世纪,源氏赖朝在镰仓建立武士阶级统 治的军政府,称“镰仓幕府”,使日本成为一个军事封建国家,统治日本近700年。十七世纪初,“幕府”迁都东京,奉行与外部世界隔绝的政策。到十九世纪...

为什么说江户时期是日本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性起...
江户时期前政府收入主要是农业,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农业占社会主导地位,决定其他社会关系。江户时期,工商业发展很快,城市发展日趋完善,手工业和商业极大繁荣,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体系开始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能够迅速建立完备的工商业体系,都和江户时期社会积累有很大关系。

日本国家的历史
但是,随着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体系崩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庶民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特色。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元禄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关东地方人称京都、大阪为上方)地区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工艺等一片繁荣。19世纪初期的化正文化...

日本的历史
日本历史 >>> 日本历史简述(二):中世纪、近世纪 (3) 中世纪(12-16世纪) 镰仓时代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政权。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日本古代历史
縄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左右开始 弥生时代:公元前8世纪左右至公元3世纪 古坟时代:3世纪中后期至7世纪 飞鸟时代:6世纪末至8世纪初 奈良时代:710年元明天皇移京平城京始,至794年桓武天皇移京长冈京止 平安时代:794年桓武天皇移京长冈京始,至1185年镰仓幕府成立为止 镰仓时代:1185年源赖朝...

日本战国时代是什么样的,和三国差不多吗
日本战国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十五世纪中叶开始直至十七世纪初的混乱时期。弹丸之地的日本分裂成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藩”(大名的领土),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群雄割据。这一百五十年中以处于十六世纪中叶左右的安土桃山时代最为著名,按日本的说法是“将星闪烁的时代”,涌现出无数名将,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

日本的历史
日本历史 1、日本人的祖先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有许多不明之处。因为,很多日本人的婴孩,在臀部有被称为蒙古斑的青斑;因此,一般认定日本人是属于的蒙古人种。日本列岛中,从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居住,也发现了当时所遗留下的石器和人骨。过去认为这些原住民,是不同于现在的日本人...

谁可以告诉我关于日本"岛原之乱"的历史?
室町幕府末期,随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到达日本,天主教在日本迅速传播。到十六世纪八十年代,东到美浓,西至萨摩,教堂之数达二百余座,教徒约十五万人。十七世纪初,德川家康开创江户幕府。面对日益强大的天主教势力,家康感到了威胁,下令“禁教”。此时九州岛上的岛原藩由松仓重政任藩主,松...

日本诹访市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产业是什么?
位于日本本州中部的长野县,诹访是一座坐落在诹访湖东岸的城市,截至1986年,其人口数量为5.1万人。这座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91年,当时筑起了坚固的城池,从十七世纪初开始逐渐繁荣发展,逐渐成为政治和交通的中心,以及旅游者向往的观光胜地。1941年,诹访正式升格为市。曾经以缫丝业闻名,但在二战期间...


其它相关链接

资料来自于网友,若有质量问题,请联系电邮
© 狮子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