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不比兄,穷不怨父,苦不责妻,怒不凶儿出自哪里

“孝不比兄,穷不怨父,苦不责妻,怒不凶儿”出自《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颜氏家训》共有七卷,二十篇。

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自己生活穷困不能怨恨自己的父亲,自己做好孝顺父母的事情而不必和兄弟比较。

《颜氏家训》作品鉴赏:

在颜之推看来,首先佛教高于儒教,儒学虽然知识渊深,教人仁、义、礼、智、信的修身之道,但不论从它知识的广博而言,还是就它所传导的从善内涵来说,它的精髓都已被包含在佛学之内,即佛教的知识和教义“明非尧舜、周孔所及也”。其次,佛教的济世情怀和救人功德远远超迈儒教的治世功能。

颜之推认为,儒学提倡的“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不过是“治家者欲一家之言,治国者欲一国之良”;而佛教虽是自我修行,却不仅能修炼自己、脱除自身罪孽,更能通过“修道”感化、影响更多的人从善。

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进入福地,并使他们的家人、亲属等也脱除前世罪业。佛教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应积极提倡,而不能因为其存在某些不当的现象就予以否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颜氏家训



这句话出自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家庭教育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它的字面意思大致是:尽孝道的时候不攀比兄弟,贫穷的时候不抱怨父母,苦难的时候不责备妻子,发怒的时候不凶狠对待孩子。这是颜之推对于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的总结,也可以看作是他对生活智慧的提炼。

这句话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点:

“孝不比兄”是指对待父母要尽孝道,但不要与兄弟进行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条件,尽孝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真心实意地尽孝,而不是通过与兄弟的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孝心。
“穷不怨父”是指贫穷时不要抱怨父母。每个人的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不同,有些人可能生来就处于较为贫困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坦然面对现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而不是将责任归咎于父母。
“苦不责妻”是指苦难的时候不要责备妻子。夫妻是共同面对生活的伴侣,在困难时期,应该互相扶持、共同面对,而不是将责任全部推给妻子。
“怒不凶儿”是指发怒的时候不要凶狠对待孩子。孩子是家庭中的弱者,他们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在孩子犯错或不听话时,父母应该以温和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而不是用凶狠的方式去惩罚他们。
总的来说,这句话是提醒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要注重伦理道德,以和睦、和谐的态度去面对家庭成员和生活中的困难。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榜样。

“孝不比兄,穷不怨父,苦不责妻,怒不凶儿”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的全文如下:

**序致篇**

予生不敏,排行居四,故又称颜四。家祖方阁,颇事学问。自幼蒙伯父元虔、叔父特相须臾不离,听熟记强记,千言万语,皆琅琅上口。因获上以偶然自幸,故未常以庸鄙自谦。今天下乱离,人无主宰,呼吁无门,雕已零落成尘,不敢以达官显宦自命。虽著文偶存片善,而作官已同嚼蜡矣。

**教子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如此,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者,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然后再复之又反生烦恼,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兄弟篇**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尤亲者也,兄弟天伦也。须思财物亲俱然后看简不得兄弟和睦于此不劝。

**治家篇**

妇人之性难可全知。其善者固自不待言;其恶者非大故引他事以诛戳之使无所逃隐将不胜其惩艾:一朝稍有怨怼将复构焉故凡接妇必须大故而后与之言不可因微事辄形露也;童仆不可以力却而远之也;家务不可以筋力单少而著意任用也;衣服不可但以丝纱布帛完具而已一日有一日之用也;今夫人善持门户者皆所以求安其富与贵也;其求安其富与贵者则家日用宜俭不宜奢也;太奢则侈费日广;而他用日多;留积日寡;而生计日蹙矣。

**文章篇**

文章之与德行犹阴之与阳、虚之与实、表之与里其一体也人若不立德齐家则同亦无文章也凡诗赋书记皆所以羽翼道德辅缀圣贤者也故大才之人末必均有思致而能造其微;要当使其应事立言不谬于圣贤即日用动得行检不污于须眉可矣古者有谚云“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绝无此乃人生不可少之物今世无论贵贱若子弟但得入小学读书即万卷书在我腹中矣如山藏金玉然宝诚贵也宜生福也金玉至宝诚伪难知入小学后见学之初皆能效法信乎?诗赋及百家传记事事勾消又何患乎?当因事立言则亦羽翼道德耳又每日所行之事如检点小节不有亏失则上不愧于屋漏又何疚于四支乎?夫事在外者能形目举而行之在己者能心知不敢辄形相犯然后可以省察克治举先王教化为通俗简易之事而不要近俗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其一二亦可矣凡人大故不可饮酒;酒浆无预于郑风而诗人徒以郑国男子群饮失礼因以指之使从后贤立言亦或因事对人理或可附而言之耳今并核之以实事酒固无理失礼而群饮为尤甚近世风俗相承之家常以冬夏旦望四节往还群饮流湎始以辞免继以需索无己唐初此风渐作故李世民亦欲革去中酒之令此是除恶务本之意但当时处断稍过乃旋

这段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第四章,是指在家庭中,作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不应该因为贫穷而抱怨父母,也不应该因为困苦而责怪妻子,而且要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对子女发脾气。这是孔子关于家庭伦理的教导。

孝不比兄,穷不怨父,苦不责妻,怒不凶儿出自哪里
孝不比兄,穷不怨父,苦不责妻,怒不凶儿出自《颜氏家训》。1、“穷不怪父”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生活贫困不能怪其父母,不要因为生活不如意,或者赚不到钱财时,埋怨父母责怪父母没本事才受穷。2、“孝不比兄”意思 孝顺父母,是孩子的事情,对父母好,图的是心安理得。所以,千万不要...

孝不比兄,穷不怨父,苦不责妻,怒不凶儿出自哪里
“孝不比兄,穷不怨父,苦不责妻,怒不凶儿”出自《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颜氏家训》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

孝不比兄,穷不怨父,苦不责妻,怒不凶儿出自哪里
“孝不比兄,穷不怨父,苦不责妻,怒不凶儿”出自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

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出自
这句话出自《: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中的《昭公二十五年》一章。《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是古代史书中的重要篇目之一。选段:“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意思是:虽然穷困不怪罪于父亲,孝顺不与兄弟相比,遭遇苦难不怨恨妻子,发怒不对...

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越活越明白的4个道理
但也有自尊。打击和虐待他们的自尊心,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越来越难管教。不要拿孩子出气,要耐心教育。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好不好,往往可以从他对至亲的态度看出来。真正人品修养好的人,不怨父亲穷,孝顺不比哥哥强,不怨妻子苦,不怨儿子怒。能做到这四点的人,生活会更好,家庭会更好!

穷不怨父,孝不比兄,后两句是什么?
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穷

越活越明白的4个道理: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
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对于至亲,这4个道理一定要越活越明白。01 穷不怪父 有句老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随着年岁增长,父母可能迂腐固执,也可能固守成规,不善沟通。但只要子女需要,在他们能力范围内,他们一定会倾其所有。可有些子女成年后,因为找不到心仪的工作...

怒不训子的前一句是什么
穷不怪父,苦不怨妻,怒不训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活过的清贫困苦不能去怪父亲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努力去改善,不能靠父辈,再苦不能埋怨老婆,养家糊口挣钱本来就是男人的责任,男人要有担当的,心里烦闷发火不能冲孩子去,孩子是无辜的 怒

“不怨父兄老”的出处是哪里
“不怨父兄老”出自宋代曹勋的《昭君怨四首》。“不怨父兄老”全诗《昭君怨四首》宋代 曹勋人生无定端,万事固难料。美好招世患,才謟过忠告。正淑不自媚,私谒事妍笑。入宫逾十年,嫉妒掩称道。疎贱难来容,况复昧倾巧。一朝见排弃,众笑蛾眉好。驱车临出门,盛饰舒怀抱。不怨君王远,不怨父...

不怨父母,不怪伴侣,不责子女
1一个家庭最好的样子,不在锦衣玉食,而在于一家人劲 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大概就在三点:不怨父母,不怪伴 侣,不责子女。不怨父母 总有一些人把生活的不顺,归咎于父母,埋怨他们没有给 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如果一个人眼中只有利益,对父母百般 挑剔,他就丧失了为人子...


其它相关链接

资料来自于网友,若有质量问题,请联系电邮
© 狮子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