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最后一排>>这篇课文写了“我’的几件事
《坐在最后一排》这篇课文讲了“我”的三件事:
1、老师读“我”的造句,表扬了“我”。
2、数学课上白老师发现“我”近视。
3、语文测试得分第一名“我”坐到了第一排。
扩展资料:
课文梗概:上小学时,我非常自卑。班级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有好学生才有资格坐前排,尽管我个子很矮,每次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后来,我赌气主动要求固定坐到最后一排。
其实我视力很差,坐在最后一排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于是自暴自弃。后来,换了新班主任——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在一次自习课上,老师来到正在后排开小差的我的面前。
出乎预料的是,老师并没有“习惯性的雷霆暴怒”,反而对我的造句给予表扬。这是我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无比快乐和幸福。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的特别关注和辅导,唤醒了我的信心和荣誉感。
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很快进步起来,终于语文测试考了第一名。我被特别奖励坐到了第一排中间的座位。
老师说得好:“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坐在最后一排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
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想要听课却又看不清讲台上的板书。所以每次上课,只是用眼睛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念头的人。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梅花为什么开在冬天?我能不能变成一朵梅花?我若是梅花,会是白梅还是红梅?
这样滥竽充数地混了半个学期。班主任调走了。接任的是个年轻的女教师。她红衬衣白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的。
“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她微笑着自我介绍。
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在最后一排却又倔着性子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竞真的注意到了我。
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册,我也打开练习册假装做起来。其实我除了做些造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正噙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我一惊,这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我身后。
“小脑瓜想什么呢?”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这些句子都是你自己做的吗?”
“嗯。”
“非常好,很有想像力。‘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
“有时候春天来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她没有说话,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走上了讲台,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的时光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我想我当时肯定有些眩晕和迷醉了。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册时,我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把练习册塞进书包里——要是让同学们看见那上面大片大片的空白区,我该多丢人哪。
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
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问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绩,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又带着那清香的气息悠然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能培养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
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竟然很快进步起来。可由于眼睛近视看不清板书,便也给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但我没有告诉白老师,我问自己:你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一天,她来到班里旁听数学课,因为没有课本,便和我坐在一起合看。等到课堂练习时,她便看我做题。
“这是7,不是1……这是8,不是3……”她轻声纠正着:“怎么抄错这么多?你近视?”
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第二天,她在班上宣布下周要进行语文测试,并郑重声明“前五名有奖”。有奖当然令人兴奋,同学们暗地里都紧张地忙碌起来。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积极地忙碌起来——应当是不能得奖,最起码也要考得比以前好点儿啊。
公布成绩那天终于来了。白老师讲完试卷,最后才公布分数:“第一名:乔小叶……”
天哪,我是第一名!
我被震住了。
“这次考试,同学们的成绩普遍不错,有个别同学进步很大,比如乔小叶,她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不但要奖给她前五名应得的奖品,同时还要再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张亚娟、姜春霞、陈庆龙、李明玉……你们几个站起来换一下座位,乔小叶!”
我站起来。
“这是你的位置。”她指着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你今后就坐在这里。”
我懵懵懂懂地在那里坐下来。
“希望同学们向小叶学习。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这许多年里我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把我的生命与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的亲爱的人。
问题:
1.两位班主任老师对“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2.围绕着白老师与“我”,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3.文章第九自然段说“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你如何理解“最漫长也最短暂”?
4.对于白老师的所作所为,“我”有什么反应?试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5.“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6.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参考答案:
1.第一个班主任无视“我”的内心感受,这种不尊重人的做法让“我”过分注意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白老师给“我”营造了一个和谐自由的环境,让“我”走出了自我的狭小天地,找到了一个真实自信的自我。
2.“自习课上的造句练习”和“调座位”两件事。
3.“漫长”是因为“我”等待着白老师的反应,内心非常紧张,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短暂”是因为白老师翻阅之后很快就有了“轻柔”的笑声,“我”的心里放松了,所以又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4.感觉到了快乐、幸福和激动。如:“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
最起码也要考得比以前好点儿啊。”“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5.说理通顺明了大意即可。如:座位是固定不变的,但人是可以进行选择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即使起点再低,你也不会永远坐在最后一排。
6.自我封闭、消沉、自暴自弃——自我反省——自信、欣喜、感动。说明每个人,哪怕是一个小孩子,都是需要重视和尊重的。
写了我的3件事,具体如下:
1、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没人愿意和我一块儿坐。老师只好把我安排在最后一排,再加上近视,我的成绩一直不好。于是在最后一排,我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2、班上来了个叫白明的新老师,她发现了我在语文方面别有天赋,于是悉心教导我。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于是开始认真地学习。
3、得知我是个近视眼后,白老师帮我把座位换到了前排,当做我考第一名的奖励。
扩展资料:
《坐在最后一排》通过写老师对作者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使作者走出自卑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深切感激与怀念,赞美了高尚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文中的白老师就是一位师德高尚的好老师。
《坐在最后一排》这篇课文阅读下来,是一共写了“我”的三件事,分别是:
第一件事是老师在班上读了我的造句,并且表扬了我的好表现。
第二件事是在数学课上白老师无意中发现了我其实是个近视眼。
第三件事是我在语文的小测中令人意外地获得了全班第一,所以我成功如愿以偿地坐到了班上的第一排。
扩展资料:
《坐在最后一排》是出现在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乔小叶,曾获得当代青春美文十佳作家。该文讲述了主角在上学时的故事,她一直都是一个十分自卑的女孩子。
在那之前,她始终觉得自己长相丑,头脑笨,智商低下,所以十分的自卑,而且因此性格也变得十分的孤僻,脾气也非常倔强,似乎没有什么小朋友愿意和她玩耍,也没有人愿意和她坐在一起,所以老师就只能把她安排到了最后一排。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