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战争 求助 什么是壬辰战争?
壬辰战争是朝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卫国战争。
日本久已蓄谋侵占朝鲜,以便进而图取中国,建立太平洋沿岸的大日本帝国。作为第1步,日本封建主打算在朝鲜建立自己的统治,再利用其资源远征中国。
1592年初,日本最高当政者丰臣秀吉为入侵朝鲜,组建了一支22万人的军队,并建立了拥有数百艘舰船和9000名船员的舰队。
1592年春,日本征服者分数批向朝鲜沿海进发。
第1批部队分乘350艘舰船,于1592年5月25日在釜山登陆。数量不多的釜山守军和居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因众寡悬殊,城市终为日本人攻占。第1批部队没遇到较大的有组织的抵抗,便沿着全宁山口方向迅速向北推进。在南部沿海登陆的第2批部队经庆州、熊川和新宁数城向北推进。几乎与此同时,第3批部队在洛东江口登陆,占领了清元城,并向春川山口推进。在这几批部队登陆之后,日本将主力和其余舰队全都调往朝鲜。朝鲜封建统治集团,由于朋党之争,对侵略者无力组织抵抗。数量不多的政府军接连失利。日本人击溃了朝鲜的一支8000人的部队的抗击,夺取了全宁山口,在忠州城又击溃了另一支朝鲜部队,迅速逼近汉城。朝鲜宫廷惊慌失措,于1592年6月10日弃城出逃。
7月初,日本人兵不刃血侵入汉城。南部3个道的一支5万人的朝鲜部队试图将日军逐出京城,但未能成功。日军占领汉城以后,继续向西北和东北进攻,在临津江一带遇到朝鲜军队的坚固防御而受阻。日军使出军事计谋,佯装撤退,将朝鲜军诱出工事,接着进行反冲击将其击败。日军占领了开城和平壤,但由于朝鲜人民奋起反抗,暂时停止了进一步的推进。
朝鲜人民在非占领区普遍组织了人民义勇军——“义兵”,开展了游击战争,如:突袭敌人的要塞和兵营,特别是在夜间,隐蔽潜入敌宿营地进行骚扰;进行防御战斗;烧毁粮秣仓库和破坏敌人的交通线。
在围攻要塞和城市时,朝鲜人组织了特别突击队,并使用了“飞击震天雷”,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援助被日军围困在要塞里的守卫部队,朝鲜人经常对敌人的后方进行出其不意的引诱性突击。在这次战争中,日本人首次用火枪装备自己的步兵,数量上也占优势,这些都多少帮了日本人一点忙。
李舜臣统率的朝鲜水军的行动卓有成效,曾多次重创敌舰队,粉碎了日本陆海合击的计划。
日本入侵前,朝鲜水军共有4支独立舰队,其中有2支在战争刚一开始就损失了。只有李舜臣统辖的有85艘战舰的舰队,在陆军的支援下抗击日本舰队。6月初,这支舰队从自己的基地丽水出发,发现约50艘日本舰船泊在巨济岛东岸,便进行攻击,击沉其中的26艘。朝鲜舰队途经合浦港时,击沉日本大型战舰5艘,攻击赤珍浦港时又击毁11艘。日军有生力量遭到重大损失。在这些战斗中,李舜臣的舰只无一损失。
1592年7月9日,在李玉金的第4舰队的协同下,李舜臣在南海岛以北的泅川湾,击毁日本大型战舰12艘。在这次交战中,朝鲜人首次使用了复盖铁板的战舰——“龟船”,此种战船不易被敌炮火击伤,且配有强大火力,又具有高度机动性。
此后不久,李舜臣统率了整个朝鲜水军,对日本舰队进行了多次连续突击。1592年11月,李舜臣在釜山地区又取得了辉煌胜利。这次发现釜山地区聚集了日本的主力后,李舜臣命令自己的舰船开向那里,龟船航行在第一线。
当朝鲜水军驶近时,日海军将领决定用6个岸炮阵地的火力击退朝鲜战舰的攻击,遂将全体船员撤到岸上。但龟船不易被击伤。朝鲜人在1天之内将日本人遗弃的100艘空船焚烧殆尽。
当战斗发展到陆上时,朝鲜人发觉日本人拥有骑兵优势,便退到船上返回了基地。朝鲜的游击队、政府军和水军通过共同努力将敌人逐出了汉城,迫敌向南方撤退。
1593年4月底获得整个北朝鲜解放。日本人被迫进行和谈,企图赢得时间为新的入侵做准备。1597年初,日本重新开始进攻,但未得手。
这时,中国政府认识到日本的危险性,遂派出了14万军队入朝援助朝鲜军队和人民义勇军作战。
此时,朝鲜水军也得到了加强。日军撤向釜山,后被封锁在朝鲜南部一些港口。
1598年10月18日,李舜臣统率的水军在露梁津湾截住了500多艘企图从朝鲜运走残余部队的日本军舰,击毁近200艘。在此次交战中,日本损失1万余人。
历时7年的朝鲜人民卫国战争以彻底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而结束。这次战争对朝鲜的发展影响很大。在战争过程中,朝鲜陆军和水军的军事学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您好!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壬辰倭乱;日本:文禄・庆长の役),是指发生于十六世纪末于朝鲜半岛的局部战争。战争分为两段,前后持续七年。
1592年4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派遣16万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廷很快便派出4万大军前去救援,日军受挫后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紧急调4万兵力赴朝迎敌,明朝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朝鲜李朝肃宗曾言:“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明史·日本传》虽把战争的终结归结为:“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矣。然而这一说法争议很大,尤其是丧师数十万之说,明朝从战争初期一直到最终结束兵员数量仅仅增添至八万人。记载来源可能源于言官丁应泰的诬告。
壬辰战争叫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1598年),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指明朝万历年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诸侯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1] 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20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鲜的战争。
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集结辽东及三千戚家军约4万人由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日军在平壤之战大败后后撤,而明军因兵力也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在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开始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调集4万兵力赴朝救援,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万历援朝战争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此役是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不仅保卫了朝鲜半岛,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友谊。[2] 而朝鲜从亡国到复国,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而间接导致德川幕府崛起。明朝的国力也受到相当损耗。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3] 奠定了之后三百年的东亚的和平局面。
名 称
万历朝鲜战争、壬辰倭乱、文禄・庆长之役
地 点
朝鲜半岛
时 间
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
参战方
中国(明朝)、朝鲜(李氏王朝)、日本丰臣政权
结 果
中日展开议和(第一次);明、朝鲜联军胜利,日军撤退(第二次)
参战方兵力
4万人(明朝),朝鲜无统计(第一次)
16万人(日本,第一次)[4]
初期4万-后期8万人(明朝) 朝鲜无统计 (第二次)[4]
第二次:日军 140000人伤亡情况
明朝伤亡两次战争总共伤亡3-6万,日军伤亡过10万,朝鲜不详[5]
主要指挥官
李如松、麻贵、李舜臣、陈璘等;丰臣秀吉、小西行长、黑田长政等
结 局
日军战败撤兵,中朝胜利。
主要影响
日朝断绝邦交 丰臣统治力减弱
主要战役
平壤之战 碧蹄馆之战 露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