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日本历史名将或名人的名单 日本历代将军一览表

日本历代将军一览表

幕府将军及执政年限一览表
一、镰仓幕府(1192-1333)
源赖朝(1192-1199)
源赖家(1203)
源实朝(1203-1219)
九条赖胜(1226-1244)
九条赖嗣(1245-1251)
宗尊亲王(1252-1266)
惟康亲王(1266-1289)
久明亲王(1289-1308)
守邦亲王(1308-1333)
二、室町幕府(1336-1573)
足利尊氏(1338-1358)
足利义诠(1358-1368)
足利义满(1368-1394)
足利义持(1394-1423)
足利义量(1423-1425)
足利义教(1430-1440)
足利义胜(1440-1444)
足利义政(1444-1473)
足利义尚(1473-1489)
足利义植(1491-1495)
足利义澄(1495-1508)
足利义植(1508-1521)
足利义晴(1521-1546)
足利义辉(1546-1565)
足利义荣(1565-1568)
足利义昭(1568-1573)
三、江户幕府(1603-1853)
德川家康(1603-1605)
德川秀忠(1605-1623)
德川家光(1623-1651)
德川家纲(1651-1680)
德川纲吉(1680-1709)
德川家宣(1709-1713)
德川家继(1713-1716)
德川吉宗(1716-1745)
德川家重(1745-1760)
德川家治(1760-1787)
德川家齐(1787-1837)
德川家庆(1837-1853)
德川家定(1853-1858)
德川家茂(1858-1866)
德川庆喜(1866-1867)

扩展资料
源赖朝
(1147-1199)日本镰仓幕府的第一代将军。平安时代末期武将源义朝之子。1158年任皇后宫权少进。1159年随父举兵,任右兵卫佐,拘禁后白河上皇、二条天皇和近臣藤原通宪(信西),史称“平治之乱”。
败后东逃,途中在美浓被捕,被流放于伊豆国蛭岛。在二十年流放生活期间,与北条时政之女儿结婚,受到保护。
1180年接受后白河法皇皇子以仁王令旨举兵,讨伐控制朝政的平清盛,在石桥山会战中失败,渡海逃到安房。后得到千叶常胤等援助,相继占领房总、武藏、相模等地,进入镰仓,并以此为根据地,设置侍所,建立东国政权。
1183年朝廷颁布《寿永宣旨》,承认其在东部之统治权。1184年在镰仓设置公文所、问注所。1185年经坛浦会战,全歼平氏。同年以追捕与院政接近的兄弟源义经为由,在各地设置守护、地头职。1189年杀源义经,征服奥州地区豪族藤原泰衡。
1190年上京会见后白河天皇,任朝廷权大纳言、右近卫大将军等职,因不满足故不久辞任。1192年任“征夷大将军”,正式建成镰仓幕府,确立全国范围内之军事封建主统治。1198年12月参加相模川桥落成典礼后,归途中从马背跌下,从此一病不起,翌年正月去世。
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政复古”诏书,这是日本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的开始。 19世纪中叶,一向奉行“锁国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和侵略者相勾结的幕府。农民和市民纷纷起义,开展“倒幕”运动;中下层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中的改革势力也投入了“倒幕”斗争。
就在1月3日这一天发动了政变,由明治天皇召开有倒幕派皇族公卿,大名和武士出席的御前会议,宣布“五政复古”,恢复天皇亲政、废除幕府,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并责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交出领地和财产。1月6日夜间,德川庆喜逃往大阪、集中兵力反扑。
内战爆发。 1月底,倒幕军在京都附近击败幕府军队,德川逃往江户。2月,天皇组织了讨幕军,由于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积极配合,倒幕军终于打败了比自己数量大3倍的幕府军,德川庆喜被迫投降,倒幕派取得了胜利,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新政府。
明治天皇废藩置县,将全国划为3府72县,消灭了国内的封建割据势力,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障碍,自此以后,由明治天皇主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这在日本历史上称作“明治维新”。

丰臣秀吉(1536-1598)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为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法名国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龙大居士。《明史》里称作平秀吉。
德川家康(1541—1616)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 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长子,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
织田信长(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
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出生于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田氏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最强大的大名,但后来遭到部将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断本能寺,织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总见院殿赠大相国一品泰岩尊仪,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时追赠为正一位太政大臣。
毛利元就(1497-1571)
毛利弘元的次子,明应6年(1497)3月14日生于安艺吉田郡山城。母亲为毛利同族的福原广俊之女。幼名松寿丸,又称少辅次郎。历任官职:右马头(天文2年)、陆奥守(永禄3年)。明应9年(1500),父亲弘元将家督之位让与长子兴元后退隐,元就与父亲一起移居多治比猿悬城。元就公的母亲在他5岁时逝世,而父亲也在10岁的时候辞世了。父亲离世后元就公跟随义兄大内义兴移住京都,可以说少年时代是在孤独中默默成长的。15岁那年松寿丸元服,正式得名元就。永正13年(1516),长兄兴元病逝,其子幸松丸(时年仅两岁)继家督之名。元就以庶家分流为多治比氏。稍倾,与吉川国经之女美伊方成亲。

大永3年(1523),9岁的幸松丸亦离开人世。就在同一年,元就与妙玖的第一个孩子,隆元也诞生了。8月10日,元就正式入主郡山城,成为毛利家督。就在毛利氏宗家相继之时,与尼子家臣龟井秀纲暗通的渡边、坂一派支持元就的异母弟弟相合元纲,策划阴谋反对元就。为了对抗这一阴谋,大永5年(1525),毛利氏与尼子氏断绝主从关系,投入大内氏麾下。

此后,元就大力推行联姻之策,与尼子方的高桥氏(兴元夫人的娘家)、武田氏(中国地方的国人一族)、穴户氏(元就之女五龙局的夫家)、熊谷氏(次子元春夫人的娘家)、天野氏和平贺氏等邻近的国人众结成了相当坚固的同盟。天文9年(1540)9月至次年正月,尼子晴久(经久之孙)率三万大军对郡山城发起包围攻势,得大内氏援军,最终击退了尼子势。正因受援,在天文11年至12年(1542-43)大内义隆讨伐尼子氏时不得不派军出阵的毛利氏亦受败军之苦。

天文14年(1545),在丈夫身边默默支持了28年的妙玖夫人病逝。次年元就公将家督之名让于长子隆元,自己于幕后把握实权。天文19年(1550),寄于竹原小早川氏为养子的三子隆景回归本家沼田小早川氏继领家督。另一方面,以吉川氏当主兴经(妙玖夫人的外甥)与家中宿老的对立为契机,推养子次男元春继任家督(同年,元春迁入吉川氏本城火之山城,杀害了兴经父子)。同时对家中进行肃正,将反抗元就的井上一族诛杀。 相传元就的三个儿子常常因为血缘关系而不合,为此毛利元就拿出弓箭教导他们要兄弟情同手足,从此毛利家更加团结。这就是日本战国著名的“三矢之训”说。

弘治元年(1555),严岛之战爆发。小早川氏支配下的能岛、来岛、因岛水军及村上海贼众联手击破了陶晴贤部。弘治3年(1557)4月,毛利势击溃大内义长军,将周防长门两国纳入毛利氏的版图。同年11月25日,元就发出“三子教训状”,毛利两川体制的正式形成。

永禄9年(1566)6月,毛利氏开始侵扰北九州地方。11月,尼子氏灭亡。同月5日,在有姻亲关系的河野氏帮助下确立了对伊予的支配。

永禄12年(1569)6月,尼子氏残党进攻出云;同年10月大内辉弘(义隆的表兄弟)军在大友水军的援助下在周防国登陆;能岛村上氏亦背叛;毛利军在备前的攻略也受到浦上氏的反抗。

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元就从九州地方迅速撤离。就在回到本领后不久,即元龟2年(1571)6月14日,元就于吉田郡山城病逝,享年75岁。墓地在今广岛县高田郡吉田町的郡山城内洞春寺,法名日赖同春大居士。
参考资料:出自《百度百科》

山本五十六,臭名昭著的名人一大把!

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

楠木正成(1294—1336),日本南北朝时代武将。
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幕府将军掌权,天皇成为傀儡。后鸟羽天皇以后的历代天皇继承其志,伺机倒幕。
1324年(日本正中元年),一向企图打倒幕府、恢复天皇统治的后醍醐天皇授意公家大臣日野俊基、日野资朝等密谋讨幕,事泄失败(即“正中之变”),但讨伐北条幕府的秘密活动没有中断过。
1331年(日本元弘元年)4月,后醍醐天皇暗中策划倒幕,事泄,日野俊基被杀(即“元弘之变”)。8月,后醍醐天皇宣布“移驾”,携带象征皇位的三神器和亲随逃往笠置山,分派近臣到近畿诸国号召武家勤王,得到各地不满北条不公的武家的支持,有着浓厚勤王思想的楠木正成率兵出战。
最早记载楠木正成的名字是《太平记》卷三,其中写道:
元弘元年(1331)8月27日天直临幸笠置山,以本殿为皇宫,向天下招募勤王的武士,但没有一个人来应募。天皇很觉烦闷,后来不知不觉睡善了,做了一个梦: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常绿树,枝叶茂盛,伸向南面的那条树枝长得特别好,在其荫凉下顺次坐着三公百官;朝南的上座,坐垫铺得很高,没有人坐。天皇感到奇怪,这是为谁而设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时候,两个扎发警的儿童忽然出现,跪在天直面前用袖擦泪说,天下之间暂无皇上栖身之处,但在那树苗下有朝南的座位,这是为皇上而设,请暂且坐在那里吧。两童予说半便向天上飞去。不久天皇梦醒了。
天皇认为这是天托给他的梦,便详解梦境,在“木”字旁边加个“南”字,使之成个“楠”字。天亮后天皇便问该寺的僧人,附近有没有姓楠的武士。僧人说有个人叫楠多门兵卫正成,武艺高强,是敏达天皇四代孙,左大臣桔诸兄的后裔。于是天皇立刻下令将楠木正成召来。
同年9月3日,正成到笠置山行官参见天皇,翌日奉护良亲王等返回赤坂,准备迎驾。
不料,北条大将金泽贞冬不久就攻陷了笠置山,天皇等人被捕。接着幕府军分四路(一路是大佛贞直,二路是金泽贞冬,三路是武田信武、四路是足利高氏)攻打赤坂。赤坂城南面靠山,东南是断崖峭壁,只有北面一条通道,地势险要。虽然正成只有数百兵力,但士气高涨,占据地利,又屡出奇策,使幕府军的进攻迟滞不前。但幕军设法切断了城中粮道,终于攻下赤坂城,护良亲王、四条卿、正成等分别潜逃。护良亲王亡命大和的十津川。正成逃往金刚山,秘密往来于河内、纪伊、和泉之间招兵买马,图谋再起。
元弘二年(1332)3月,北条高时与持明院派系的公家大臣拥立光严天皇,废后醍醐天皇为上皇,流放到隐歧海岛,尊良亲王被流放到土佐,尊澄亲王被流放到赞歧,同年6月,护良亲王在伊势熊野策划倒幕。同年秋,楠木正成再次举兵,一举夺回赤坂城。 此时各国勤王军奋起,护良在吉野,赤松圆心在播磨,河野一族的得能、土居在伊豫分别举兵。
闰二月后醍醐天皇在武家协助下逃出隐歧,九州地方的菊池武时、阿苏惟时,奥羽地方的结城氏也举兵反对北条氏,勤王声势大涨。
楠木正成夺回赤坂城以后,回到金刚山,营造千剑破城(即千早城),以它为根据地与北条氏对峙。后来幕军攻陷赤坂城,乘势攻打干剑破城,楠木军死战不退,附近武家又奉护良之命切断幕军的粮道,幕军不得不退却,千剑破城解围。
元弘三年(1333)4月,奉北条之命讨伐乱党的源氏统领足利高氏一族临阵倒戈,归顺天皇。5月8日,足利高氏、赤松则村、千种忠显等攻下六波罗,收复京都。同月,新田义贞兵分三路围攻镰仓,足利的亲家、幕府执权·赤桥守时拒绝归顺足利、新田联军,力战而死;26日,北条高时及幕府要臣多数自杀,镰仓幕府灭亡。6月5日,后醍醐天皇还都,废光严天皇,施行新政,建武中兴开始。
后醍醐天皇回京都以后便实行公家一统的理想政治。第一废除关白(辅佐天皇的大臣),亲自处理国政;第二确认后伏见、花园上皇的持明院统辖的领地及各大寺院神社的领地;第三是论功行赏;第四是恢复总揽中央政务的记录所及新设杂诉决断所。
关于论功行赏,由特设的“恩赏方”具体施行。楠木正成从后醍醐天皇亡命笠置山到完成复辟,始终忠心耿耿紧跟天皇,为扩大勤王军而费尽心机,立下大功。但正成极其谦让,将功劳让给菊池武时。他说:“元弘忠烈者,劳功之辈虽多,何存身命者也。独依救诧坠一命者,武时人道也,忠厚尤为第一。”
论功结果,足利高氏为首功,官居从四位,赐名尊氏。楠木正成赐封为河内、摄律、和泉三国守护,非违使兼左卫门少尉,官位是从五位上。有家族武士对这次恩赏表示不满,而正成毫不计较,仍然辅佐天皇,或在杂诉决断所处理事务,或保护天皇行幸京都岩清水神社,或讨伐北条氏的残党。
建武新政并没有取得后醍醐天皇预料中的效果,他为了保证天皇的权力,杜绝幕府统治的重现,有意偏袒公家势力,造成勤王武家大族的不满。
1335年(建武二年)7月14日,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纠合残党在信浓起兵,奥州等地武家蜂拥响应,北条军势如破竹,攻入武藏等国,后醍醐天皇认为这是提高公家势力的良机,不顾足利尊氏等武家首脑的反对,命护良系大臣北畠亲房率军征讨。护良亲王认为足利心怀不满,非常危险,在京都策划兵变,企图讨伐足利尊氏,事败后被天皇逮捕,送交足利看押在镰仓。不久北条军攻陷镰仓,尊氏之弟足利直义在撤退前派人杀死护良,造成了足利与天皇之间不可弥合的列横北条时行进入镰仓。足利尊氏对建武新政早有失望,心怀不满,镰仓危急时天皇又禁止其出兵救援,镰仓失守后尊氏再次请求授兵权出征,不果。于是他率领足利家族私兵擅自离开京都前往三河足利封地,迎战北条。随后自封征夷大将军、总追捕使,8月在相模川打败北条时行,收复镰仓。
足利尊氏起事以后,对公家一统天下的新政心怀怨恨的武家、忠于足利的各地源氏等势力立刻集中到尊氏旗下,声势浩大。后醍醐朝廷则剥夺尊氏的官爵,调动忠于公家的武家势力如新田义贞等前往镇压,官军初胜,后在相模箱根的竹下败于足利军。
1335年12月底,足利尊氏率领大军攻打京都,满朝震惊,公家大臣慌乱无措,各地武家纷纷投入足利帐下,唯有新田、楠木等出兵保卫京师,新田率官军主力防守正面,楠木率领大和、河内、和泉、纪伊、伊贺各国的军队扼守宇治,千种、结城、名和氏防守势田。
足利尊氏的先锋与正成军遭遇,在宇治桥上战斗五昼夜,结果正成败退,足利尊氏长驱人京。延元元年(1336)1月尊氏一度攻入京都,后醍醐天皇逃至督山。但此时北畠亲房的东征军及时赶回,与新田、楠木等军腹背夹攻,打退了足利军。接着正成和义贞又在摄津国兵库击败尊氏,尊氏和直义逃往九州。
1336年5月,足利尊氏在九州、四国等地武家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号称20万大军,战船7000条,分水(尊氏)、陆(直义)二路直逼京都。后醍醐天皇大惊失色,立即诏楠木正成回京。
楠木正成认为:以我方劣势抵挡敌方优势是无谋之举,应当暂时避开敌人的锐锋,让天皇转移到督山,自己回河内,把足利尊氏的大军引进京都,同时封锁淀川河口,断绝敌人粮道,阻止物资输入,使敌陷于困境,然后督山和河内二面夹攻。
这个计划因为显得非常没有面子,遭到坊门清忠为首的公卿大臣的反对,后醍醐天皇也不甘心在尊氏面前退让,没有采纳,而是令其出战。在这一刻,楠木正成似乎已经觉察到了自己的命运。他率军行至樱井驿,将11岁的儿子正行遣返回乡,嘱咐后事,决心拼死一战。父子两人诀别的悲痛情景令人心酸,西乡隆盛曾作诗云: 殷勤遗训泪盈颜,千裁芳名在此间。花谢花开樱井驿,幽香犹逗旧南山。
新田与楠木联军在和田岬-凑川一线布防,足利尊氏制定佯动作战,令先锋细川定禅的船队插上自己从光严天皇处获得的旌旗,冒充帅船通过和田岬以后,突然向神户方向前进,新田义贞信以为真,放弃海岸阵地追击,尊氏率兵在新田和楠木之间突入,新田误认为足利主力已经登陆,认为大势已去,退到神户,尊氏的水军主力乘机在兵库登陆。
楠木正成预料此战必败,但为了回报天皇的恩典,决心死战到底,他率领700余骑在凑川的西宿布阵,支援新田义贞。此时新田义贞率领25000骑在和田御崎布阵,迎战尊氏的主力,肋屋义助以5000人守轻岛,夫馆氏时以3000多人在灯炉堂的南滨配合,但义贞和正成两阵之间有兵库港相隔,无法互相支援。
1336年5月29日,正成、正季兄弟两人和足利直义在凑川(今神户市)对战,经过数次战斗,直义大军反而受到楠木正成孤军的迫击,直义的坐骑被箭射倒,曾一时陷于险地,最后不得不向须磨的上野方向撤退。 足利尊氏亲帅吉良、石堂、上杉等6000骑前往救援。楠木军与其激战数小时,伤亡惨重。尽管如此,正成仍然不屈服,率领残兵继续抵抗。到最后身负数伤,精疲力竭,无奈跑进凑川北部一村庄的老百姓家里,检查身上受伤,竟有11处之多,部署仅剩73人,而且全部负伤,实在不能再战。
正成向胞弟正季问道:“说来善恶的一生是按临终的一念来解脱的,九界(佛教十界中除去佛界的九个世界,即菩萨、缘觉、声闻、天上、人间、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当中你的愿望是哪一界?”
“我的唯一愿望是七生(轮回七次)同样生于人间,消灭朝廷的敌人。”正季哈哈大笑说。
“罪孽深重的你我都这样想呀!那样的话让我们一起更换生世来达到这个夙愿吧!”正成神色非常高兴地说。
于是为了“七生报国”,兄弟两人互刺而死。接着楠木正成一族13人和部下六十人都进入客厅自尽。那天是1336年5月29日,正成42岁。
足利尊氏对正成之死也很感动,派人将其头送到河内水分的遗族那里,葬于河内长野市观心寺。
楠木正成的长子正行(?一1348)在父亲战死的时候是11岁(或13岁),当他接到父亲之头的时候十分悲伤,要想自杀,被母亲劝阻,进行庭训,誓为父报仇。南朝兴国年间(1340—1349)正行取名为“带刀”和“右卫门尉”,继父家业为河内守兼摄津守。1347年(南朝正平二年,北朝贞和三年)11月在摄津住吉瓜生野及天王寺打败细川显氏、山名时氏。足利尊氏接到任吉和天王寺失败的消息后,便计划消灭楠木氏的势力,派高师直、师泰兄弟带兵六万攻打河内,正行与弟正时、和田贤秀等一族到吉野参拜天皇,决一死战。次年即1348年(南朝正平三年,北朝贞和四年)1月2日在四条田激战,寡兵力战不胜,最后与弟正时互刺而死。
自古以来,楠木正成的忠诚勤王事迹受到日本人的赞扬和好评,他的死受到后世人的崇拜,这点当然与他的人品分不开的。楠木正成在担任摄津、河内、和泉三国守护期间,曾推行过减轻赋税、开垦荒地、兴建水利、劝务农桑等政策,这对老百姓带来了一些好处。
正成虽然和平安时代的人一样仍旧信仰旧佛教,但不能说他没有受禅的影响。当时朱子之学已经传到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学问是宋学(朱学)。独清轩玄惠法印将程朱的新注书籍奉呈天皇及亲房、俊基,所以后醍醐天皇和亲房、俊基的正统思想是宋学的产物。当时南宋盛行的忠孝思想也通过朱学传到日本无疑。楠木正成的举兵勤王以及临死时的所谓“七生报国”(世世代代报国)思想完全从宋学的正统思想和忠义思想而来。据研究,正成的书法式样也是带有“宋风”,与持明院统的“青莲院派”完全不同,他的宋学是从天台僧玄惠法印那里学来的。
《太平记》(从军故事集,40卷,相传为小岛法师所作,成立于1368一1375年)将楠木正成描写成智仁勇兼备的良将、忠臣义士的楷模。随着此书的广泛流传,楠木正成的名声大振。后来《太平记评判》、《碧山目录》、《历朝要记》、《捕木正成传》、《大日本史论赞》、《日本外史》等都称颂了楠木正成的人格和兵法等。江户时代独尊朱子学,提倡大义名分论,编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光国从正统思想(以南朝为正统)出发,于1692年(元禄三年)在凑川重建楠木正成的墓,树立“呜呼忠臣楠子之墓”的墓碑。碑高三米,碑身背后有明朝遗臣朱舜水作的赞,京都书法家冈村元春刻。从此以后,楠木正成被日本人当作忠臣的模范,有口皆碑,特别幕末志士都受他的影响,成为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的思想基础。
元治二年(1865)岛津久光、庆应三年(1867)德川庆胜、明治元年(1868)东久世通僖等先后建议建造神社祭招楠木正成,终于明治五年(1872)建立凑川神社(在神户市生田区多闻街,也叫楠公社),主祭楠木正成,附祭其子正行、其弟正季等一族17人。其牌位是明治天皇的辰笔。这样一来,楠木正成彻底从人变成神,后来被军阀、法西斯、帝国主义利用,作为忠君爱国的榜样,驱使人民进行侵略战争,为他们去卖命。战前小学教科书中楠木正成被尊祟为英雄,向小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战后,楠木正成的名字虽然从教科书中删除,但1952年因凑川神社在战争中烧毁,建立比以就更大的神社,规定7月12日为祭日,为死亡战犯招魂,影响极坏。

平将门
平将门(?-940)日本平安时代中期武将。桓武天皇的五代孙,镇守府将军平良持之子。又名相马小次郎。早年投于朝廷权臣藤原忠平门下。约在930年返回自己的领地下总国猿岛郡,经营私田,积聚武装。935年前后,因婚事叔侄结怨,发生冲突,杀死伯父平香国,击败叔父平良兼。939年起兵对抗朝廷,势力波及常陆、武藏、安房、相模等八国,并以下总国为根据地,自称“新皇”,以石井乡为王城,设左、右大臣及八省百官,制订玉玺,震动京都朝廷。940年被平香国之子平贞盛讨伐,中箭身亡,史称“平将门之乱”
日本自有历史以来一直到现在唯一的一次公然反叛在京都的天皇朝廷自立皇号者惟独一人,那就是平安中期之后在关东掀起战火的平将门。同时也是古日本四大怨灵之二。

太田道灌、北条早云、上杉宪显

美国的名人洛克菲勒说过:日本人除了复制别国科技外一事无成,它何曾独立为世界文明作过贡献,充其量只是个工匠型的二流民族而已。英国人说的更直白:日本根本没有可以写如史册的名人,政治上,军事上,科技上,文化艺术以及整个历史上在美国时代杂志创刊以来找不到一个名人。
政治上,日本其实一直都没能在世界政治舞台成为核心:平安等时代,世界政治核心在中国,日本是属国,到战国时代,基本上处于混战时期,势力范围仅限于国内;明治维新后,日本虽然步入强国,但依然不敌欧洲列强;到一战后,日本在凡华体系里,也不过是获得原德国在华利益,而大多数依然被英法操纵;二战后,日本沦为美国附庸,可见日本对世界政治格局并无太大影响。
科技上:虽然日本近代起科技发明并不少,但大多属于改良类--如日本汽车,虽然日系车轻便,省油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汽车不是日本发明的;如3D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虽然也都是领先但依然不是独创--蔡伦的造纸术现在看来是落后的,但是它却整整影响了人类几千年一直到现在,而日本再先进的电子产品,却没能如此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
文化上:日本文化能够影响世界的并不多,日本的文化:茶道是由中国流传过去的;文字到现在还存在舶来与和汉语;唯一独有的武士道也仅限于日本境内,而且越来越淡化
军事上:世界最强的军事国家依然是美国和俄罗斯
因此,日本虽然号称发达,但其名人影响力大多都是仅限于日本国内,对于弹丸之地的影响力,对整个人类历史并无太大影响

求日本历史名将或名人的名单
山本五十六,臭名昭著的名人一大把!

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有哪些
1、井伊直政(1561年3月4日-1602年3月24日)战国中后期到江户初期之武将、大名,井伊氏第24代当主,近江彦根藩初代藩主。2、岛左近﹙;1552年4月2日-1600年10月21日﹚,别名岛清兴、岛胜猛。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著名武将。关于他的出身一直众说纷纭,岛左近虽然名满天下,但是前半生却...

日本战国时期十大名将有哪些
一、织田信长织田信长(Oda Nobunaga,1534年7月2日-1582年6月21日)出生于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胜幡城(一说那古野城 ,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二、武田信玄武田信玄,生于1521年12月1日(大永元年十一月三日),卒于1573年5月13日(元龟四年四月十二日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日本...

日本战国十大名将是谁?
一、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他成功控制以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田氏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最强大的大名,但后来遭到部将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断本能寺,织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总见院殿赠大相国一品泰岩尊仪,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时追...

日本战国时期的10大名将都有谁,你知道多少?
二、武田信玄,日本战国时期名将。从四位下大膳大夫,信浓守护,甲斐守护,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原名武田晴信,法名信玄(德荣轩信玄简称),幼名胜千代,通称太郎,清和源氏源义光之后,武田信虎嫡长子。有“战国第一名将”之美誉,号称“战国第一兵法家”。是很多游戏已经...

日本战国名将有哪些?
7. 长野业正 - 上州猛虎,以其勇猛和忠诚闻名。8. 长宗我部元亲 - 土佐之能人,长宗我部家的领袖。9. 德川家康 - 海道第一弓,德川家的创立者。10. 渡边守纲 - 枪之半藏,以其精湛的枪术而知名。以上是部分日本战国时期的著名武将,他们的事迹和传奇故事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日本战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战国中后期之名将,世称“战国第一猛将”、“鬼之平八”,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井伊直政及神原康政)、德川三杰(井伊直政及神原康政)之一。天文十七年(1548)二月八日生于三河,本多忠高长男,幼名锅之助,通称平八郎。榊原康政(1548年-1606年6月19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

日本战国名将及战役
名古屋山三郎——日本第一枪 毛利元就 ——西国之雄 南天坊天海 ——黑衣宰相 片仓重长 ——恶鬼 薄田兼相 ——橙武者 秋山信友 ——武田军的猛牛 前田利家 ——枪之又左 森长可 ——鬼武藏 十河一存 ——鬼十河 上泉信纲 ——剑圣、上州第一枪 上衫谦信 ——越后之龙...

日本战国有名武将
刘焉手下当初有刘备集团,还有张任、严颜、泠苞、高沛这些西川名将。而武田氏不仅压制了德川还收复了很多豪族像诹访、真田等,手下家臣团就不用说了。武田胜赖有雄厚实力但是被更强大的织田信长消灭。刘璋也一样被刘备解决。其他的想不太起来了,想起来再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日本战国所有名人的称号
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因任甲斐守护,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被人称作“甲斐之虎”,与“越后之龙”上杉谦信可谓一时瑜亮。 德川家 德川家原姓松平,松平元康在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


其它相关链接

资料来自于网友,若有质量问题,请联系电邮
© 狮子故事网